正文 第八章 成為女人心目中真正的男子漢1(1 / 3)

男人要全麵提升情商

無論在報紙還是在互聯網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標題“什麼人才最搶手”、“什麼專業前途無量”。我們當然希望自己成為前途無量的搶手人才,但如果不是,就必須從頭做起。除了要不斷學習進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情商。智商顯示一個人做事的本領,情商反映一個人做人的表現。在今後的社會中,公司職員不僅要會做事,更要會做人。情商高的人說話得體、辦事得當、才思敏捷、“人見人愛”。就像《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八麵玲瓏,左右逢源。像林黛玉這種“不合群”的人,恐怕會很麻煩。現在,在國外廣為流傳這樣的話:“靠智商得到錄用,靠情商得到提拔。”一旦進入一個單位,能不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情商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素。

舉一個小例子吧,香港演藝圈裏的大哥大曾誌偉在娛樂圈已經摸爬滾打27載,他以健康向上的形象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在外人心裏,娛樂圈是一個燈紅酒綠、是非不斷的地方,而曾誌偉雖在其中屢遭挫折,依然積極向上。日前他將處世情商公布於眾:經得起失敗。我成功是因為我比別人失敗得多,很多人失敗了,跌倒了,就站不起來也不想站起來。我卻要找出失敗的原因,再起步的時候就要避免相同的錯誤。

對組織而言,管理人員的情商往往是決生死的。三國時曹操評價袁紹,說他“好謀無斷”,“好謀”說明他智商高,“無斷”則說明他情商很低,後來袁紹果然敗於曹操。曹操則不然,赤壁大敗,逃跑的路上還哈哈大笑,穩定軍心,說明他情商很高。在之前,楚漢之爭時,項羽垓下大敗,逃至烏江,別人勸他渡江,他卻“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身亡。有首詩為此感歎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李清照的詩更使人感慨: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可見,項忌雖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但他的情商是不高的。

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寫文章妙筆生花,講起話口若懸河,抓工作頭頭是道,可是在為人處世上總使人覺得缺點什麼。分析原因,不能籠統地說這些人素質不高,而是他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個人素質——“情商”。

善於工作的人,就要具有善於交往的素質、善於協調的方法、善於調動的能力,能做到調動一切有利於工作的積極因素。我曾遇到過一位領導幹部,他平時說話辦事總是不溫不火。很多人都樂意在他手下工作。談起個中奧秘,他總結了“七不”:不爭權,人則和;不謀私,人則信;不獨斷,人則言;不偏倚,人則服:不拆台,人則助;不特殊,人則悅;不懶惰,人則學。仔細品來,這些處世原則,的確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

“情商”不光有天生因素。重要的還是在實踐中學習提高。有些人對此有錯誤的看法。論文憑,自己不低,感到現有的知識足夠用了,用不著再學什麼。還有人一味信奉外行可以領導內行的說法,認為雖然我不懂,但可以駕馭懂的人。受這種思想觀念支配,他們對人缺乏應有的情感,又怎麼能把周圍的人吸引在自己身邊呢?所以,在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的同時,還需要不斷提高“情商”,這是做領導工作不可或缺的內容。具備了較高的“情商”,才能夠在各種複雜環境下,快速、有效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沉著、冷靜、果斷地解決各類錯綜複雜的問題,以穩重、幹練、親和的形象,贏得同事、部屬的尊重,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多數人都有過受累於情緒的經曆,似乎煩惱、壓抑、失落甚至痛苦總是接二連三地襲來,於是頻頻抱怨生活對自己不公平,企盼某一天歡樂從此降臨。其實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想讓自己在生活中不出現一點煩心之事幾乎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調整控製自己的情緒,做生活的主人。用你的自尊使你免受庸俗、轉瞬即逝的印象之左右。沒有一種勝利比戰勝自己及自己的衝動情緒更偉大:因為這是一種意誌的勝利。即使當激情影響你的時候,也不要讓它影響你的地位,特別是當你的地位對你很重要時。這是避免麻煩的明智之途,也是獲得他人尊重的捷徑。

許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但遇到具體問題就總是知難而退,“控製情緒實在是太難了”,言下之意就是:“我是無法控製情緒的。”別小看這些自我否定的話,這是一種嚴重的不良暗示,它真的可以毀滅你的意誌,喪失戰勝自我的決心。還有的人習慣於抱怨生活,“沒有人比我更倒黴了,生活對我太不公平。”抱怨聲中他得到了片刻的安慰和解脫:“這個問題怪生活而不怪我。”結果卻因小失大,讓自己無形中忽略了主宰生活的職責。所以要改變一下對身處逆境的態度,用開放性的語氣對自己堅定地說:“我一定能走出情緒的低穀,現在就讓我來試一試!”這樣你的自主性就會被啟動,沿著它走下去就是一番嶄新的天地,你會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輸入自我控製的意識是開始駕馭自己的關鍵一步。曾經有個初中生,不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常常和同學爭吵,老師批評他沒有涵養,他還不服氣,甚至和老師爭執,老師沒有動怒而是拿出詞典逐字逐句解釋給他聽,並列舉了身邊大量的例子,他嘴上沒說卻早已心悅誠服。從此他有了自我控製的意識,經常提醒自己,主動調整情緒,自覺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在這種潛移默化中他擁有了一個健康而成熟的情緒。其實調整控製情緒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隻要掌握一些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很好的駕馭自己。在眾多調整情緒的方法中,你可以先學一下“情緒轉移法”,即暫時避開不良刺激,把注意力、精力和興趣投入到另一項活動中去,以減輕不良情緒對自己的衝擊。一個高考落榜的朋友,看到同學接到錄取通知書時深感失落,但她沒有讓自己沉浸在這種不良情緒中,而是幽默地告別好友“我要去避難了”,說著出門旅遊去了。風景如畫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她,遼闊的海洋蕩去了她心中的鬱積,情緒平穩了,心胸開闊了,她又以良好的心態走進生活,麵對現實。可以轉移的活動很多,你最好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外界事物對你的吸引力來選擇,如各種文體活動、與親朋好友傾談、閱讀研究、琴棋書畫等等。總之將情緒轉移到這些事情上來,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強烈撞擊,減少心理創傷,也有利於情緒的及時穩定。

男人要堅強地麵對生活

男人每天都麵臨著各種壓力。不具備恢複力的男人往往被壓力牢牢地占據著,自己整天背著它,最後,慢慢被它壓垮;而對於那些擅長自我恢複的男人來說,壓力卻是激發創造力的基礎,是事業成功的輔翼,是產生動力的源泉。

壓力就像一張弓,拉得太緊弦會繃斷,太鬆又無法射箭。用同樣的力拉不同的弓,有的弓能將箭射得很遠,而有的弓卻折斷了。看來,弓的承受力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麵對日益加重的社會壓力,努力調整個人的心裏恢複力,以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而對壓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挫折和不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一個男人如果沒經曆過大饑與大渴,他就永遠感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如果他沒有經曆過困難和挫折,就永遠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

近年來,挫折教育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特別是,現今的人們很怕麵對困難和挫折,每當難題出現時,他們都不敢勇敢地麵對,設法克服,反而會選擇放棄、逃避,甚至自我毀滅。這些人為什麼會如此退縮?經過專家研究,發現這些退縮的人都欠缺了恢複能力!

恢複力是人類的一種潛能,是麵對危機或困難的適應力,它能減低克服逆境帶來的損害。當遇到困難時,一個擁有恢複力的人,不但能跨越困難,更能從當中得到成長,讓生命變得更堅強。艱苦的環境能洗去養尊處優的習氣,磨礪頑強的意誌,使人形成“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信念,培養韌性、耐挫力和受挫力的恢複能力,從而學會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並從內心深處激發一種自己尋找幸福的本能。

恢複力也可以是對情感商數的一種度量。人的情商可以有高低之分,但是情商不比智商,它是可以隨著生活經驗積累而得到提高的,具備恢複力的個人和團隊往往把各種困境視為更大發展的契機。換句話說,有恢複力的人不僅能走出逆境,還能轉而利用逆境,讓逆境成為自己發展的機會。

另外,恢複力還是一種根植於每個人心底最深處一種元精神。平時你注意不到它的存在,可一旦發生了變故,它就會轉化成你體內的一種潛能,幫助你頑強地走出低穀期。你還可以把這種精神看成是自己心底的一個聲音。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腦中總會有一種聲音在回蕩著“再堅持一會兒,我能行的”,或者“唉,算了吧”,這種內心聲音的差別其實就是對這一元精神的自我發掘的過程,當周圍有什麼變得不太對勁時,當你的生活脫離了正常軌道時,恢複力就立即發揮了作用,使你找到克服困難的決心、理智和勇氣。

失敗是磨煉我們意誌的階梯,經曆一次跌倒,我們應該堅強地站起來,再跌倒再站起來,無論男女老少,我們所經曆的和正在經曆的,不過是上天對我們的一種恩賜。

經曆每一次挫折我們都會有新的收獲,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讓自己不被同一塊頑石絆倒;每一次情感經曆,無論怎麼傷心欲絕,欲罷不能,我們都要明確,那些都是走向成熟所必須經曆的過程。

對於磨難,既然我們無法逃避,那麼為什麼不堅強地去麵對呢?

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司馬遷,因為直言進諫,觸怒龍顏,因而受到了宮刑,此乃人生之奇恥大辱。而他卻沒有一蹶不振,在獄中仍努力寫作。雖然他遭受了生理上的苦難,在精神上更加堅強,他發憤圖強,揮筆寫下了曆史巨著——《史記》,以此見證了自己的價值。

意大利世界超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一生苦難不斷:四歲時險些死於麻疹;七歲時幾乎命喪猩紅熱;十三歲時又患上眼疾;五十歲時聲帶又因病而壞,可以說,終其一生苦難如影隨形。可是他呢,沒有因此而消極度日,更沒有畏懼退縮,而是化痛苦為生命的力量,更加努力刻苦,終成大果。這正應了巴爾紮克的那句名言:“苦難是天才的墊腳石。”

其實,人的一生都伴隨著磨難與挫折:從一生下來,就伴隨著母親的痛苦,而在一生中,又少不了學業、事業、身體上的磨難,最後又在痛苦中死亡。這些大大小小的苦難,又都需要你去堅強地麵對戰勝它。人的本性中,都有一份屬於你的堅強,隻要你去尋找,去發掘。

作為男人,麵對這些或大或小的,精神上的或身體上的磨難,我們應敢於正視,勇於麵對,然後戰勝它,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不要被旁人所擾,學會做人

少年時你若經常沉默不語,定有人會說這孩子怕是有些呆傻;你若活潑好動,定有人會說這孩子打小就這麼瘋,長大還得了麼?你若表示禮貌逢人便打招呼,說不定有人說你會來事兒;你若見人躲著走說不定就有人斷言你幹了什麼不光彩的事。

你長大了,長到了自立謀生的年齡,你謀得一份工作一心想努力幹下去。你搶著為辦公室打開水就可能有人說你是為了提升;你為工作給領導出謀獻策,就可能有人說你會逞能。遇見兩位熟人鬧別扭你去勸阻,可能有人說你和稀泥,若你直言哪位同事工作中的差錯,還得有人說你冒充明白人。你受了表揚喜形於色便有人說你膚淺,你受了表揚麵容平靜便有人說你故作深沉。開會時話多了可能是熱衷於表現自己,開會時不說話必然是誘敵出動、城府太深。適逢激動人心的場麵你眼含熱淚可能是裝腔作勢,適逢激動人心的場麵你沒有熱淚就肯定是冷酷的心。你讚美別人是天生愛奉承,你從不讚美別人是目空一切以我為中心。你笑多了是輕薄,你不笑八成有人就說整天像誰欠著你二百吊錢。你盡可能寬容、友善地對待大家,不刻薄也不委瑣,不輕浮也不深沉,不瞎施奉承也不目空一切,不表現自己也不城府太深,不和稀泥也不冒充明白人。

別完全為他人而活,也別完全為自己而活,這是有點庸俗的專橫。如果你想完全為了自己,就會想把一切都據為己有。這種人不知道如何付出哪怕是一點點東西,或是放棄哪怕是一點點舒適的生活。他們從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他們隻信任自己的財富,並由此而有一種虛妄的安全感。有時不妨為別人考慮,其好處在於別人也會為你考慮。若擔任公職,你一定要做一名公仆,然而有些人完全為別人活著,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小時是屬於自己的,完完全全把自己奉獻給了別人。在理解問題上也是這樣。有些人對別人的事無所不知,而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如果你很明智,就會明白人們向你請教時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他們自己。他們所感興趣的是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遇事多替他人著想,有一點兒委屈就自己兜著,讓時光衝淡委屈帶給你的不悅的一瞬,你盼望人與人之間多些理解,健康、文明的氣息應該在文明的時代充溢,豁達、明快的心地應該屬於每一個崇尚現代文明的人。但你千萬不要以為如此,旁人便挑不出毛病便沒有舌頭給你下定語,這時有舌頭會說你“會做人”。

從字麵上看,“會做人”三個字無褒意也無貶義,生活中它卻是人們用多了用慣了用省事兒了的一個對人略帶貶義的概括。甚至於有人特別害怕別人說他會做人,當自己被說成“真不會做人”時倒能生出幾分自得。好像會做人不那麼體麵,不會做人反倒成了響亮堂皇的人生準則。細究起來這種說法至少有它不太科學的一麵:若說“會做人”是指圓滑乖巧凡事不得罪人,這未免對“人”的本身存有太大偏見,人在人的眼中就是這樣?那麼“不會做人”做的又是什麼呢?若是以“葡萄是酸的”之心態道一聲“咱們可不如人家會做人”,以此來張揚自己的正直,也未免有那麼點幼稚的自我欣賞,更何況用“不會做人”來褒揚真正的品德,本身就含有對人的大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