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隻是暫時麻痹自己,無法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
彼得·潘,一個永無島上永遠也長不大的男孩。他拒絕長大,並且鼓勵其他孩子也這麼做,在如童話般美好的心願中肆意妄為地生活。何止在那個虛幻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會住著這樣一個“不想長大”的孩子。他讓我們逃避成長,拒絕成熟,任性地活在自己創造的小世界中,在靜默的時光背後冷眼旁觀著世界的變遷。
但人永遠拒絕不了長大,那隻是一個童話般的夢想。任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不喜歡的人或不如意的事,當我們離開安全的小圈子,進入陌生的環境時,心中那些單純美好的東西也被一點點地忘卻,最終隻剩下世俗的紛擾。當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慌侵襲著不想改變的人們時,人們心底裏的“彼得·潘”就會自動跳出來,讓我們找出各種借口逃避現實,並且躲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裏,盯著外麵的一舉一動,試圖逃離不如意的命運。其實,逃避隻是暫時麻痹自己,無法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我們用短暫的休眠減輕承受的痛苦,以為逃避之後,一切問題都會隨時間慢慢化解,可當我們從自己製造的“保護殼”中向外觀望時,問題依舊存在,時間並沒有因逃避而停止。這儼然成了許多人無法融入社會,始終活在狹小圈子裏的原因所在,歸根結底隻是出於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恐懼。
在一棵幹枯的桑樹上住著一隻蝸牛,它從出生以來就一直住在這棵樹上。
一天,風和日麗,蝸牛小心翼翼地伸出頭來看了看,然後慢吞吞地爬到地麵上,把一節身子從硬殼裏伸到外麵,懶洋洋地曬起太陽。
一群螞蟻正在緊張地勞動,一隊接著一隊急速地從蝸牛身邊走過。看見螞蟻在陽光下來回走動的樣子,蝸牛不覺有些羨慕起來,於是,它放開嗓門對螞蟻說:“喂,螞蟻老弟,看見你們這樣,我真羨慕你們啊!”
一隻螞蟻聽到了,就停在蝸牛旁邊,仰著頭對蝸牛說:“來,朋友,咱們一起出去走走吧!”
蝸牛聽了,不由自主地把頭往回縮了一下,有點驚慌地說:“不,你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我不能跟你們一起走。”
螞蟻奇怪地問:“為什麼啊?走不動嗎?”
蝸牛猶豫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說:“離家遠了,要是天熱了怎麼辦?要是下雨了怎麼辦?”
螞蟻聽了,沒好氣地說:“要是這樣,那你就躲到你的那個硬殼裏好好睡覺吧!”說完,螞蟻便匆匆追趕自己的大部隊去了。
對螞蟻的話,蝸牛倒也不怎麼在乎。不過,蝸牛實在想到遠處看看。經過深思熟慮,蝸牛終於大著膽子把自己的另一節身子也從硬殼裏伸了出來。正在這時,幾片樹葉落在地上,發出輕微的響聲。蝸牛嚇得像遭遇了雷擊一樣,一下子就把整個身子縮回硬殼裏去了。
過了好久,蝸牛才小心翼翼地把頭伸到外麵,外麵仍然像先前一樣晴朗和寧靜,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情。隻是螞蟻已經走得很遠了,看不見了。
蝸牛悠悠地歎了一口氣說:“唉!我真羨慕你們啊!可惜我不能和你們一起走。”說完,依舊懶洋洋地曬太陽。
蝸牛的殼是保護自己的最重要的盾牌,也是它最戀戀不舍的“家”,然而也正是這個家,絆住了它前進的腳步。它安心地活在自己的“小窩”裏,過著所謂舒心的日子,卻不曾想過,在自己逃避退縮的時候,會錯失很多生命中的美好。許多人也為自己製造出這樣一個硬殼,風再大也無法吹到身上,雨再大也無法淋濕自己,日複一日地躲避著世俗的紛擾,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繁華。
“人們的不安和多變的心理,是現代生活多發的現象。”美國學者馬爾登這樣認為。他覺得恐懼是人生命情感中難解的症結之一,任何人都不需要為此感到沮喪。恐懼是人類所共有的情感,它不該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上的障礙,我們也不該尋找各種方法試圖逃避命運的安排。
人們即使對命運有再多的恐懼,仍然也拒絕不了長大,正如人永遠無法阻止生命的時鍾轉動一樣。這種童話式的想法隻會讓我們離真實的世界越來越遠,從而丟失更多寶貴的東西。很多時候,阻擋我們前進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生活總要繼續,我們能躲避一時,卻逃不開一世。與其在逃避的過程中忐忑不安,不如直麵內心的恐懼根源,坦然地麵對成長的風霜雨露,尋求生命中真正的圓滿。
【寫在人生扉頁】
“永遠不要長大”,聽起來讓人覺得無奈而又傷感。我們總是因為一些小的執著與恐懼躲起來,雖然不會遇到什麼危險,但我們永遠也無法達到自己希望的目的地。生命始終是美好的,一切外界的紛擾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如給自己一個嚐試的機會,讓“逃避”二字從內心徹底消失,過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