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2138年,人類依然沒能掙脫太陽係的桎梏,隻能蜷縮在5.1億平方公裏的星球表麵。月球和火星改造計劃如火如荼的進行,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去這兩個地方旅遊唯一的價值就是拍點照片發到社交網絡裏麵。

人類的移動能力沒能突破科伊博帶,但是醫療衛生技術卻仿佛已經走到了宇宙的盡頭,99.9%的病症被攻克,普通人的平均年齡突破了130歲,富人可以通過不停的更換全身器官活到200歲,但卻依然無法實現永生。也許這個宇宙的本質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被斷言——孤立係統的熵不會減小,因此恒星都死亡,更勿論人了。

當然上麵這些問題公眾普遍不會思考,他們早已被“娛樂至死”安排的明明白白。而我們的故事就要從一個不願意被“娛樂至死”的人說起。

華國再普通不過的中小型城市——江海市,最高建築是一棟600多米的大廈,這棟大廈始建於70年前,名為淩遲大廈,從遠處看是一個人的雕像,曾經多年榮膺華國十大最醜建築。

自古以來,在華國,立雕像的意義都是為了紀念,並且大多數時候是為了紀念死人。然而,江海市這尊雕像大廈紀念的人暫時還沒有死,但是也快了。今天是他向全球宣布作死的日子。

淩遲,《靈魂意識的物理原理》(假說)作者,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哲學家,以對人類意識、腦電波、高維空間、暗物質的關聯性研究和猜想躋身A國評選的《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NO.10。當然這也是他提出來的諸多理論就像200多年前那位著名學者剛剛提出《相對論》時一樣,尚未被證實,因此隻能保持這個排名。有專家斷言,如果淩遲提出的假說得以證實,他的名次將超越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牛頓,進入前三。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說,經過了近十年的籌備,就在今天,淩遲準備做一個實驗——用高能粒子轟自己的大腦,同時這場實驗將全球直播。

全球有300多家媒體對這次實驗提出了直播請求,並希望能在實驗之前采訪淩遲。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淩遲將這次實驗的直播和自己生前最後一次采訪的機會給了名不見經傳的江海電視台《江海之門》欄目——這家電視台早於80年前倒閉,這檔欄目更是停播了整整110年。

當然,淩遲的要求得到了毫不猶豫的滿足,於是便有了《江海之門》欄目停播110年之後複播的一檔特別節目——《何以不朽》。

淩遲大廈頂樓的會客廳裏,七八個機器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架設好了一個臨時演播室。

華國央視最著名的主持人、記者顧平生坐在沙發上,看向對麵頭發花白淩亂的老人,神色中多了一絲拘謹。他提了提腰杆,端坐起來,似乎想說什麼話,但現場並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音,然而伴隨著他的動作,身側的一塊虛擬屏幕上卻出現了一行字幕,一個機械化的聲音隨即冒了出來:“淩老,那咱們開始吧?”

“意識書寫技術,有點意思,那就開始吧!”淩遲撇了一眼虛擬屏幕的上的字幕,笑道。

顧平生一言不發,一旁的虛擬屏幕上卻能顯示出他內心想說的話,繼而由語音係統播報出來,便是根據淩遲研究成果應用的意識書寫技術。毫無疑問,大幾十年來,這種技術非常的不受歡迎,因為它最初的作用是測謊儀,在介入民用領域以後,被評為了破壞婚姻幸福的十大技術之首。

今天開場方式顯然是為了節目效果,眼看目的已經達成,顧平生便伸手摘下了脖子上的兩片薄薄的傳感芯片,不再使用意識書寫,而是用科班出身的渾厚嗓音開始了正式的采訪。

“淩老,咱們先聊聊大家都關心的話題。您為什麼指定這次的采訪和直播由江海電視台《江海之門》欄目完成呢?”

“你這就是明知顧問了,也許觀眾不知道,你們查過資料應該知道的,130年前,我和你可是同行,《江海之門》就是我最早參加工作的地方,我曾經是一名記者啊。”

......

伴隨著淩遲的答案,無數正在觀看直播的觀眾順手打開網絡查詢淩遲的生平,隨後震驚的發現,淩遲說的居然是真的,130年前,淩遲竟然是一個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小記者。

......

“我注意到您的發型這麼多年來都保持這種花白淩亂的樣子,很像大家所熟知的另外一個科學家,能說說是為什麼嗎?”顧平生眼神中閃過一絲狡黠,繼續問道。

“你這個小夥子壞的很啊,無恥的樣子很有我當年的風采。都說了我們是同行,我當記者那會兒,傳媒圈流傳這樣一句話——模仿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所以那時候咱們什麼電視節目啊、綜藝啊、電影電視都靠模仿啊,所以我這發型就是模仿你說的那個人啊。”

也許是將今天的采訪當成跟這個世界最後的告別,淩遲狀態非常的放鬆,身體往後微躺靠在沙發背上,一邊笑著一邊回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