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三門六柱的衝天石坊還佇立在道觀的最前方,隻是坊額上那“觀星門”三個字已經模糊不清。
石坊後麵是前山門,那是一幢五開間的木結構建築,重簷歇山頂,外觀對稱協調。
大門上方掛有匾額,“慶真觀”三字是本朝的書法大家所題,筆鋒蒼勁有力。
山門後麵是“三清殿”,三清殿是慶真觀的主殿,也是唯一的一座大殿,重簷歇山頂建築,顯得高敞大氣。
裴瓔到滎陽後聽說過慶真觀,但她從沒有來過這裏。
信奉是一種執念,這種執念從古至今便有,並逐漸演變成向虛無祈求人生的癡迷。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賈生》中的兩句詩。
裴瓔自然不會知曉數百年後的詩詞,但她卻知曉孔夫子的那句“敬鬼神而遠之”。
故此,裴瓔沒有什麼信奉,更沒有什麼執念,能來慶真觀就是為了求個安慰。
慶真觀位於滎陽城中,本就缺乏了高山深穀處那種道觀的神秘感,再加之規模的日益縮小,導致道觀以往的香火並不旺盛。
不過,自從李道長被推舉為觀主後,慶真觀不僅香火日漸旺盛,就連到信徒也增加了不少,到三清殿中祈福的善男信女更是絡繹不絕。
究其原因,說是李道長的道法通天,在其敕令之下,滿天諸神莫敢不從。
有這樣的神通,那便是各路神仙的祖宗,平頭百姓怎能不崇奉至上?就連大家世族中也有眾多的信奉之人。
慶真觀的山門到三清殿間原本是塊空地,經信徒們的捐資修整後,成為了一處露天的講經說法之地。
今日,或許道觀中在舉行什麼法會,又或是恰逢李觀主傳經布道之時。
總之,裴瓔幾人進入山門後,便看到有數百名信徒正圍坐在講經壇處,每個人都以額頭觸地,虔誠地跪伏聆聽。
在眾多信徒的中央,一名年近四旬的道士正端坐於三層的白石經壇上,經壇周圍立有一圈繡有符文的明黃色華幡。
香案之後的道士頭戴“五老冠”,身著繡有仙鶴祥雲等豔麗的法衣,腳上穿著黑色高筒,白漆厚底的道靴,嘴裏正唱誦著神秘的咒語。
裴瓔沒見過這等陣仗,咋看之下心中未免有些發怵。但瞧見講經場左右的廊道中有不少的香客駐足觀看,她也就隨之放下了戒心。
無非是到三清殿中燒炷香,求神明保佑二郎平安歸來,這有什麼好怕的呢?
裴瓔與二嫂裴陳氏一邊側目看著場中的法事,一邊穿過廊道向三清殿走去。
翠煙和兩名家丁在前邊引路,黛菱則與裴陳氏的丫鬟以及五名家丁跟在了後麵。
或許,誰都沒有注意到,就在一行人走到與經壇平行時,寶座上的道士突然轉頭向她們望了一眼,隨後又繼續念起了口中的咒文。
三清殿,道教供奉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者,即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此三尊神在道教中至高無上,故而道觀中都要有所供奉。
裴瓔跨過殿門處的高門檻,邁步進入大殿中。
她先是抬頭望了望眼前的三尊神像,隨後接過翠煙遞來的高香,虔誠地拜了拜,將高香插在了香爐中。
裴瓔跪在神像前,雙手合十,口中不停地默念著心中的祈願。她期望九天之上的神明能有所感知,保佑自己的夫君平平安安。
“妹妹,咱們願也許過了,不如求上一簽吧?”
裴陳氏見小姑子禱告完畢,為了能讓裴瓔更寬心,便提了這個建議。
“嗯,也好。”
裴瓔讚同地接過裴陳氏遞來的簽筒,重新跪在神像前的蒲團上,誠心地搖晃起簽筒。
“啪...”
一根竹簽從簽筒裏掉了出來,落在了裴瓔身前的地麵上。
裴瓔彎身拿起地上的竹簽,不知是緊張還是擔心的緣故,她的手有些發抖。
“四野無人到,行人路轉迷,虎狼吞瞰地,險處更危機。”
簽文無須再解,僅從字麵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支下下簽。
裴瓔呆呆地望著手中的竹簽,剛有些平複的心緒再次紛亂起來,心中的憂慮更盛了,徹底變成了無法抑製的驚懼。
這時,一名素黑打扮的人走進大殿,神情嚴肅地來到了裴瓔的麵前。
裴瓔見到來人,趕忙將手中的竹簽藏到袖籠中,開口問道:“彭毅,你怎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