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又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區,且文明程度差異較大。提起巴爾幹國家,我們會立即想到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古希臘,想到繼承了光輝曆史的拜占庭帝國,想到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國家,還會想到產生了斯拉夫文明的中世紀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家。巴爾幹地區國家的曆史是歐洲曆史最寶貴的一部分,是世界曆史值得驕傲而又珍惜的一部分。巴爾幹各國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的統治和影響之下,所以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都屬於不同的範疇,存在明顯的差別。這雖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但在巴爾幹地區尤為突出。前南斯拉夫就有兩種文字:基裏爾字母書寫的文字和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三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四種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或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和阿爾巴尼亞語。西部地區的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受到西方的影響,信奉羅馬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書寫文字;東部地區的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和黑山人則從拜占庭接受了東正教,使用基裏爾字母書寫文字;而中部地區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除受到上述兩種宗教影響外,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他們采用兩種文字書寫。有時報紙的一麵是基裏爾字母,而另一麵則是拉丁字母。因此,他們在文化上的差異一直延續下來,並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
1000多年來,巴爾幹國家曆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一)文明和地緣政治的重心基本位於半島的東部地區,先是拜占庭文明,後是奧斯曼文明,這兩種文明始終處於歐亞大陸的接壤地帶。同時,半島中西部的多個中世紀巴爾幹國家,如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也曾創造曆史的輝煌;(二)在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終結的過程中,歐洲列強開始主宰巴爾幹國家事務,在巴爾幹國家中製造分裂,造成該地區衝突不斷和戰亂頻仍;(三)巴爾幹國家多、麵積小、民族成分複雜、邊界領土爭端不止,給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和國家關係帶來嚴重後果;(四)當代巴爾幹國家希望實現“回歸”歐洲,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這就需要它們拋棄前嫌,終止恩怨,麵對現實,急起直追。
當曆史演進到20世紀時,巴爾幹國家又處於嚴重的衝突和戰亂之中。先是巴爾幹國家聯合共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巴爾幹戰爭,實現了趕走和削弱土耳其在半島上的政治和軍事勢力的願望,但沒有達到巴爾幹民族國家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獨立的目的。幾個月之後,爆發了巴爾幹國家之間自相殘殺的戰爭,幾乎沒有絕對的贏家。旋即在巴爾幹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所有巴爾幹國家都被裹挾進去,造成幾家歡樂幾家哀愁。“一戰”煙雲剛剛消散,巴爾幹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國家希臘和土耳其持續了三四年“你死我活”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大戰役雖不在巴爾幹地區,但南斯拉夫人民和希臘人民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仍在歐洲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戰火比歐洲其他地區推遲一周才在巴爾幹結束。在其後漫長的“冷戰”期間,巴爾幹國家被分割成兩個不同的陣營,相互對峙,勢不兩立。在此期間,希臘爆發了進步與倒退之間的多年內戰,塞浦路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獨立運動伴隨著血雨腥風。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無戰事”的平靜年代裏,波黑內戰一打就是三年半,三族俱損俱傷。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赤裸裸的侵略,這是“二戰”後歐洲的奇恥大辱!
巴爾幹又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區,且文明程度差異較大。提起巴爾幹國家,我們會立即想到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古希臘,想到繼承了光輝曆史的拜占庭帝國,想到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國家,還會想到產生了斯拉夫文明的中世紀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家。巴爾幹地區國家的曆史是歐洲曆史最寶貴的一部分,是世界曆史值得驕傲而又珍惜的一部分。巴爾幹各國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的統治和影響之下,所以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都屬於不同的範疇,存在明顯的差別。這雖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但在巴爾幹地區尤為突出。前南斯拉夫就有兩種文字:基裏爾字母書寫的文字和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三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四種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或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和阿爾巴尼亞語。西部地區的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受到西方的影響,信奉羅馬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書寫文字;東部地區的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和黑山人則從拜占庭接受了東正教,使用基裏爾字母書寫文字;而中部地區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除受到上述兩種宗教影響外,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他們采用兩種文字書寫。有時報紙的一麵是基裏爾字母,而另一麵則是拉丁字母。因此,他們在文化上的差異一直延續下來,並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