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精通六國文字,包括古印度梵文。他是書畫大師,他的書法具漢魏六朝氣息。他是中國最早使用裸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人。他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組織成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他還是第一個將西方音樂引入中國的人,也是中國最早用五線譜作曲的人。他是教育家,弟子中名人輩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他寫的《送別》歌,至今餘音繚繞。
1918年的正月,杭州西湖,刮著冷風。西湖白堤的岸邊,站著一位僧人和一位年輕女子,他們四目相對,靜默無語。風雨中,浪花拍岸,飄來遠處寺廟悠長的鍾聲。這位僧人,是李叔同,那位年輕的女子,是他的日本妻子。這一年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他的日本妻子聽說後,從上海趕到杭州,她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勸說丈夫不要出家。
這一年,是他們相識後的第11年。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商人家裏,父親曾是清末光緒朝的吏部主管,後來隱退經商。
李叔同從12歲開始,就學習傳統詩書和繪畫。在他的幼年,家裏經常邀請僧人來誦經,他的乳母也常誦《名賢集》給他聽:“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這樣的格言裏麵,暗藏了許多人生的禪機,描述了榮華盡頭的悲哀,而少年的李叔同全都能懂——他的早慧,超然物外的情誌已露端倪。
1901年,22歲的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長班”,同學有黃炎培、邵力子等。少年才俊濟濟一堂,恃才傲物,以至於不少教員不敢開課。後來學校請來蔡元培,蔡元培往講台上一站,台下即刻鴉雀無聲。
李叔同26歲那年,母親去世了,他一改舊式治喪傳統,在喪禮上不辦宴席,1905年,李叔同赴日留學前,在天津與其兄下圍棋留影(左為李叔同)。
隻備了些蛋糕沙拉等招待來賓,悼念儀式不用鑼鼓嗩呐,而用西洋管樂,他自己坐在當時國內罕見的鋼琴旁,邊彈奏邊唱歌,令眾親友目瞪口呆。李叔同的父親,早在他5歲時就已離世。母親病故後,26歲的李叔同覺得“人生已了無牽掛”,決定尋找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那一年的秋天,他離開了中國,東渡日本留學。
到日本後,李叔同剪去了長辮子,考進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當時有30個人報考,隻有5人被錄取,其中有李叔同和曾孝穀兩個中國人。李叔同開始了西洋繪畫的學習,因為學畫,他認識了一個女人。
學習西洋繪畫,人體寫實是必修的課程,於是,尋找裸體繪畫模特,成了李叔同最棘手的問題。
那一年的11月,天氣轉涼,秋天的日本,四處是古典蕭瑟的美景,正在屋簷下練習繪畫的李叔同無意中抬起頭,給他送飯的房東女兒正好從他身邊走過。刹那間,李叔同覺得,她就是自己尋覓已久的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