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王哥,怎麼有時間聯係我啊,你出國移民的事情準備好了嗎?”
“別提了,出國的事情耽擱下來了。”
“啊!怎麼了?”
“我要移民J國的事情被朋友們知道後,風言風語傳的沒譜兒了。有說我是漢奸的,有說賣祖求榮的。給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擾。”
“你們的問題我之前說過: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這我知道,如果隻是我自己,那也就算了。可是,我父母,我老婆,都很不好受。還有我家小景,因為這事,她在學校被同學排擠,經常受到欺負。最後我想了想,還是算了吧!”
“這件事對你的影響很大啊,要不要我幫你分析你所麵臨的問題?”
“方便嗎?”
“很方便,但是王哥,有一點要提前說明:出國與否,還是要由你自己決定。”
“我知道。”
“通過簡單的了解,我認為你要麵對的問題有兩個:1,別人帶有傾向性的評價影響了你的判斷;2,輕易被人影響,說明你本身並不十分堅定要移民。這兩點你同意嗎?”
“我同意。”
“那我們逐條來看。先說第二點,你應不應該移民。首先,你是否具備移民的條件(這個條件指的不是你能否移過去,而是你移過去能否過得更好)。
移民,並非兒戲,相反,這是一個很複雜很重大的決定。不是誰腦袋一熱,都可以移民。想要移民後生活更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一個人,在他最熟悉的環境,生活都很不如意,那麼換了一個陌生的環境,結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認為移民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出眾的能力或可觀的財富。其中,能力必須是在新環境有施展空間。
當你完全具備移民的條件,接下來要考慮:移民是否有明確的目的?你是一時衝動,還是為了養老,或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到一個更穩定、更有前景的環境?”
“都有,我自己有養老的想法,也想讓我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
“你具備移民的條件,有明確的目的。現在,你移民的意願是否足夠堅定?”
“堅定一些了。”
“說完你自己的問題,再談談別人的問題。你要移民J國,被人詆毀。可是你聽說過有誰移民印度、老撾、泰國等國家,被人汙蔑的嗎?沒有,為什麼?移民到一個我們認為更差的環境,沒人說你賣祖求榮;你要移民去J國,反而認為你是漢奸!關鍵在於移民本身嗎?關鍵在於移民的環境!
別人認同你要移民的環境好於現在,才會惡語相向,這恰恰說明了他們的羨慕、嫉妒!真正的朋友會嫉妒你嗎?別人嫉妒你,說明他們不是你的朋友,那就讓他們嫉妒好了!不遭人妒是庸才。”
“如果你無法忽視別人的嫉妒,你可以這樣懟他們:我又不是成功的商人,無法為國家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我也不是有能力的官員,可以造福一方。像我這樣的人,留在祖國就是浪費國家的資源,還不如去浪費外國的資源,這樣也算為祖國做貢獻。”
“現在好多了。”
“所以,你隻要快刀斬亂麻,早點移民,別人就影響不到你。”
“明白了,我已經有了決斷,這就回去準備。”
案例二
“夏女士,你好。”
“你好。”
“這是我們第二次談話了,你決定要詢問了嗎?”
“這……”
“夏女士,你不一定要問自己的問題,你可以幫朋友詢問?”
“朋友?可以嗎?”
“可以,隻要你對事情足夠了解。”
“了解了解,我就是幫朋友問。”
“那可以開始了。”
“我朋友,她被公司的上司騷擾,並且威脅她:如果不就範,就要開除她。”
“如果隻是如此,你的朋友可以舉報她的上司,或者換一份工作。”
“舉報沒用,而且她已經辭職三次了。”
“所以,這是她第四次碰到這種情況?是否因為你的朋友舉止特殊,被人誤解了?”
“不是她的問題,她了解過了,是行業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