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1 / 2)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一座新城在改革開放中崛起,充滿浪漫情懷的青春年華,一段纏綿悱惻的苦澀回憶晌午,南海驟然刮起四級大風,頃刻間湛藍的天空變得灰蒙蒙,大風揚起的黃沙塵土鋪天蓋地,目光所及,一片混沌。[www.biqi.me首發]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151+看書網街旁一人多高的木棉樹、鳳凰樹、大葉桉、棕櫚樹,還有玉蘭樹,全都蒙上一層厚厚的黃土,碗口粗細的樹幹,在風中搖搖晃晃,活似一群發瘋的醉鬼。可是,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人,無不行色匆匆,喇叭發出急促的噪音不絕於耳,使人感到整座城市在沸騰,在喧囂,在無序的雜亂中以驚人的速度崛起。

清州,曾幾何時還是南方沿海一座極其尋常的、不惹眼的小小鄉鎮,世代聚居著成千上萬的漁民,鎮上僅有幾條青石板小街,逼仄得僅容一輛北京吉普通過;小街兩旁的商店之間,橫架著許多晾曬衫褲的竹竿,左一條、右一條,掛滿五顏六色的老少衫褲,間或夾雜些女人的粉紅內褲和胸罩什麼的,既像現代派藝術品陳列館,又像遠航船隊揚起的萬國旗,於海風中呼啦啦上下翻飛。

從前,縣裏惟一的一輛破吉普車,是縣委書記陳大壯下鄉檢查工作的專車。盡管這輛車老掉了牙,活像個老病號,步履蹣跚,氣喘籲籲,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可陳大壯照樣把它當寶貝看,金貴得了不得,從不許別人碰它一碰。因此,那時沒人會對連掉頭都轉不過身的小街,流露些微不滿情緒,更別說微詞了。相反的,大家反倒覺得因了它的存在,保持了小鎮的原汁原味,留下一道頗具特色的、古色古香的漁區風景。

何曾料到,改革開放僅短短的十多年,小街說變就變,倏忽從眼前消失,舊日容顏無覓處,除給人留下幾許依依懷舊之情外,再也不剩別的東西了。隨著時間推移,形勢迅猛發展,外商、港商、台商,尤其是想葉落歸根的海外僑胞,一眼看中這裏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政策寬鬆,交通方便,投資環境不可多得,於是乎爭相前來建廠、辦公司。這一來,小鎮人口直線往上躥,由過去的二十多萬驟增至四十餘萬,尚不包括潮水般湧來的十多萬打工崽。嶄新的城市自此名聲遠播,算得上是南方對外開放的一扇窗口、一顆熠熠閃光的新星。一日,有高層領導慕名前來視察,眼見是實,名不虛傳,他滿麵喜色,當場拍板,一錘定音,原則上同意將清州縣升格為清州市。

這麼一變,清州雖然還是那個清州,說到底仍舊是縣級市,可名聲好聽,臉上光彩多多,清州人走出門去腰杆硬,說話聲音高了八度,鳥槍換炮,今非昔比。

當然,話好說,文件也好下,可要將古樸、簡陋的小漁村建成一座新城,不是孩子吹泡泡糖,一口氣能吹出個大胖子,不行的,一切還得老老實實,按科學辦事,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不難想象,說不盡的煩心事一古腦兒擺到了市委麵前。那些從大中城市出差來的人,一腳邁下車就會發現何等強烈的反差:按說,這兒高樓大廈不算少,可街不像街,車不像車,坑坑窪窪,滿目泥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害得姑娘們不敢穿時尚、亮麗的衣衫,一身灰不溜秋的,真煩死人了。

再譬如,你簡直難以置信,偌大的十字路口竟然沒有一盞紅綠燈,交通秩序要多糟有多糟,執勤的年輕交警昨天還是地道漁民,來不及培訓就倉促上崗,連最起碼的交通規則也弄不懂,光會一個勁地瞎吹哨子、亂舞紅旗,累得麵紅耳赤,大汗淋漓,卻無法把堵得死死的路口疏通,個個急得直跺腳,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叫苦不迭。

看著這一切,趙海生忍不住嘴角溢出笑意。時光似流水,去日苦匆匆。眨眼工夫,花開花謝二十載,幾多陳年舊事曆曆猶在眼前,伸手就能抓住似的。那時,鎮子小得可憐。有一回,他和李小青晚上一塊兒逛街,周遭黑乎乎,令人昏昏欲睡的路燈,鬼火似的悠悠晃晃,幾步之外什麼也看不清。台風剛過,天下著蒙蒙秋雨。他們一身淋得濕透,默默地徜徉,覺得挺有詩情畫意和羅曼蒂克味道。“這條大街太差勁,走走就到頭,掃興死了。”他看著依偎身邊的李小青,突發奇想,“將來我們就留在這裏修地球,怎麼樣?我們修條長長的、永遠不見盡頭的大馬路,多有意思。”

李小青頷首一笑,柔情脈脈,掩口哧哧地笑,笑成了一朵花,笑得很煽情,撩得他心頭怪癢癢,難受死了。“你不會後悔吧?”他逗她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