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 教育,從寶寶出生的一刻開始(1 / 1)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鼻祖威廉·詹姆斯曾經把嬰兒時期比喻成一個“繁花似錦、匆忙而迷亂的時期”。確實是這樣,過去,人們不是非常了解嬰幼兒究竟有怎樣的能力。在很多人心目中,新生兒和幼兒幾乎是無知和幼稚的代名詞,人們通常覺得對新生兒和幼兒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長身體,在他們會說話和走路以後,才談得上對他們進行教育。這種觀點在西方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在這以前,也有許多哲學家和教育學家提到過對幼兒的早期教育,可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限製,人們並不知道嬰幼兒究竟有多大的心理能力。

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因為心理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現了許多關於嬰幼兒心理能力的事實,一些心理學家在發表他們的發現時甚至驚歎道:“新生兒的能力簡直讓人驚訝,我們過去太低估新生兒和嬰幼兒了。”從20世紀70、80年代以後,更多的心理學家投入到對嬰幼兒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隨之積累的資料也越來越多。在20世紀90年代初,這種情況受到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關注,在谘詢了一些權威專家的意見以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組織了世界上幾十位著名心理學家編寫了一本叫做《心理發展知識》的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心理學家們的驚人發現告訴世界上所有做父母的人們。

據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教授陳會昌闡述,自1987年起,他所參加的十餘次國際心理學學術會議中,一些西方國家對嬰幼兒的研究之盛非常讓人驚訝。每次參加這種的會議,關於嬰幼兒的研究都會有幾十甚至是上百項,而相同的研究在國內可能從來沒聽說過。直至1996年我國最權威的全國兒童心理學學術會議也沒有一篇和嬰幼兒心理發展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

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也曾掀起過一次早期教育的熱潮,當時還有很多專家和教授辦起了早期教育函授學校,以向初為父母者宣傳嬰幼兒早期心理發展和教育方麵的知識為主。可是這類宣傳和教育其實是良莠並存的,所謂“良”者,是以負責任的態度麵對初為父母者,真正向他們宣傳嬰幼兒心理和教育的科學知識;而“莠”者往往把話說得過頭,誇大其詞,比如“保證早期成材”、“可以提高嬰兒的智商多少分”之類的,這些話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後來還有過一段時間的胎教熱潮,情況大致上也是這樣。

事實上,中國真正的兒童心理學家卻極少有熱心投身於這些熱潮中的,因為心理學家心中清楚,自己還都沒開始研究,怎麼去幫助這些父母呢?現在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到目前為止,中國自己關於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研究還是一個弱項,比起西方國家要落後至少二、三十年。當然,近年來,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也逐漸開始資助兒童早期發展的一些研究項目。

現在市麵上也有不少關於育嬰的書籍,其絕大多數文章是關於嬰幼兒身體發育和營養、健康、疾病方麵的,而對嬰幼兒心理進行解讀的書籍還是少數。鑒於這種情況,新生兒的父母有必要了解一下當前國際上一些關於新生兒和嬰幼兒研究的情況。這絕不僅僅是因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有很多新的研究資料問世,更重要的是新生兒的父母應該了解寶寶從出生到2歲這個階段對他們的心理發展來說有多麼重要,也許這將是寶寶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可是因為傳統觀念,也因為處於這個階段的寶寶根本不會說話或是剛學會說話,加上剛剛為人父母者還太年輕,沒有做父母的責任感和心理準備,以至於大多數新父母們忽視了這個階段對寶寶的教育。不能不說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作為一個21世紀的父母,可能已經具備相當的文化水平和閱曆,但是教育孩子卻並不是僅有這些就足夠的,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就要從他們剛出生那一刻開始。要教育寶寶,首先要了解寶寶,了解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這是做好父母的前提。

《育兒要懂心理學》一書將向新父母們介紹嬰幼兒有怎樣令人驚異的能力,他們是如何適應社會,適應生活,他們又是怎樣表達情緒,他們的行為中究竟有哪些潛台詞等方麵的內容,本書立足於寶寶身心發展的實際狀況,根據科學的多元智能開發理論,並結合嬰幼兒自身的特點,深入淺出地為父母們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寶寶的方法,相信它一定能對您了解寶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