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十四年,大隋王朝三十二歲的永靖帝,突然下令,全國上下進入戰爭時期,那麼打誰呢?這壓根就不用問,肯定是揍北境那幫騎馬放羊不會種地的蠻子。
大隋王朝自立國以來,曆經三十六位帝王,先滅西南未開化部落大小共計百餘個,收編各種奇人異士四十八族;後禦東境海外倭寇近800年,沿海岸後三十裏屯兵立烽火台;西臨天險拒鷹山脈,拒鷹山脈顧名思義,山高水惡,常年積雪,連鷹都飛不過,也沒有人願意靠近,更別提有部族能夠在此居住了;與北境隔萬裏赤壁,建大小烽台,屯兵營共計一千二百餘,自開國以來,與北蠻征戰不斷,每二十年必起十萬人規模之戰!血流不止,邊境廢墟成片,平民百姓苦不堪言。
你要問為什麼?那我隻能說,這就是傳統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衝突!
大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東靠大海,南臨山林,西麵自古拒鷹山脈阻隔,更有先帝次子,當今靖王之弟虎侯永安王分封於此。其治下除拒鷹山一地之外,更是水足田富,每季糧產供養千萬人生息有餘。
而北境與大隋之間隔萬裏荒漠,除卻寥寥幾眼時常斷流的古泉綠洲,幾乎一片昏黃的戈壁,鮮有人煙。
萬裏之外的北境三十二遊牧部落生息之地也沒有好到哪裏去,一年十二個月,竟有4個足月漫天飄雪,草場冰封,遇到惡劣的年份更是凍死牛羊無數,隻盼每年開春之後冰雪融化,牧草複蘇。
好在三十二部族之間還算團結,嚴寒季節相互之前還能幫襯些,不至於每年秋收之際去南隋搶糧時總有一些部族甚至湊不出千八百人的隊伍。
......
我們的故事就要從這裏開始了。
大隋國西部,先帝先帝次子,當今靖王之弟虎侯永安王分封之地,含邊境天險拒鷹山脈,共計一十六郡,屯兵三十五萬,禦民近八百萬。春耕秋收之季,除五萬將士堅守烽台,監守千年太平的拒鷹山外,其餘軍士皆需卸甲封刃,與民同勞,確保不錯過每一個時令,不遺漏每一粒糧食。
十六郡中離拒鷹險地最近,同時也是最清苦的便是虎侯永安王妻弟蔣綸管轄的長安郡。
這個長安郡雖說臨近險地,山林多而耕地少,但也對得起長安的名號,蔣綸雖是武官出身,但麾下官吏多數倒也能為民辦事,少有魚肉百姓之人。
長安最西,有一莽嶺,連綿百餘裏,亂石參差不齊,自大隋開國起,設烽火台十座,每座駐兵十五卒,其中正副烽長兩名,火頭軍兩名,驛卒一名,其餘十人輪值監視常年大雪皚皚的拒鷹山南麓。
莽嶺最南端,有一山野村落,名為嶺南村,寥寥百餘戶人家,村民多以最近的烽台所墾耕地為生,每年收糧之後,上繳五分之一的收獲給烽火台,以作地租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