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節 孕產(1 / 1)

br第三十節br

孕產

孕期的臨床表現有惡心、嘔吐、尿頻、尿急、便秘、腰背痛、貧血、白帶增多、下肢水腫等。

約半數婦女在妊娠6周左右出現惡心嘔吐的早孕反應,12周左右消失。如妊娠12周以後仍繼續嘔吐,甚至影響孕婦營養時,須進行治療;對偏食者,不必處理,產後可逐漸消失。

尿頻、尿急多見於孕早期和末期;白帶增多於孕早期和末期明顯,是妊娠期正常的生理變化。但應排除念珠菌、滴蟲、淋菌、衣原體等感染;每日應清洗外陰或經常洗澡,以避免分泌物刺激外陰部,嚴禁陰道衝洗。

下肢水腫於妊娠後期易發生,經休息後可消退,屬正常。如下肢有明顯凹陷性水腫或經休息後不消退,應警惕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

便秘是妊娠期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妊娠前即有便秘者;需要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同時攝入足夠水分,適當增加活動量,不可隨意使用大便軟化劑或瀉劑。

中醫認為孕期飲食“宜淡泊,不宜肥厚,宜輕清,不宜重濁,宜甘平,不宜辛熱”;同時,要依據孕婦口味之好惡,“擇其所欲食者食之”(《達生篇》)。

妊娠初期,因常有惡心嘔吐,故飲食宜清淡滋潤,少食多餐,少食辛辣油膩之品,以免助熱生痰;妊娠中後期,胎兒增長迅速,孕婦食欲較佳,可多選補益之品,同時營養要全麵,不可偏食;另外,辛辣香燥之品調味即可,嗜之則忌,古訓“胎前宜涼”,不可不慎。

產後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幹燥,每日用消毒液衝洗或擦洗外陰2次,並用消毒會陰墊。會陰有裂傷或切開者,除常規衝洗外,大便後隨時衝洗,並向健側臥位,以免惡露汙染傷口;外陰水腫者,可用95%乙醇濕敷或50%硫酸鎂液濕熱敷,每天2次,每次15min;會陰傷口紅腫者,可局部紅外線照射,促進愈合。若有感染可提前拆線引流。傷口愈合不佳者,在產後7~10d,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天2次;會陰傷口3~5d拆線。

退乳可以用生麥芽60~90g煎服,每天1劑,連服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