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頭暈(1 / 1)

br第十三節br

頭暈

頭暈指個體對空間感知出現障礙,臨床表現為視物不清、站立不穩等。

對症治療:改善腦部供血狀態,選擇最舒適的體位,避免聲光刺激,注意頸椎養護。

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迷路神經炎、前庭神經炎等。

視源性因素:先天性視力減退、屈光不正、眼肌麻痹、青光眼、視網膜色素變性等。

中毒性疾病:急性發熱性感染、尿毒症、重症肝炎、重症糖尿病等。

高熱:體溫超過39℃時往往會伴發頭暈。

藥源性因素:由於對藥物敏感,內耳前庭或耳蝸受損所致。

精神性因素:抑鬱症、更年期綜合征等。

壓力源性因素:延髓外側綜合征、小腦膿腫、顱後凹蛛網膜炎、延髓空洞症、腦震蕩、腦挫傷、腦寄生蟲病等。

占位性因素:小腦腫瘤、第四腦室腫瘤、聽神經瘤等。

血管源性因素:高血壓、低血壓、心律失常、心髒瓣膜病、心肌缺血、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小腦或腦幹出血等。

頸源性因素:頸椎骨質增生或者椎關節膨出壓迫脊髓。

代謝性因素:代謝性酸堿失衡也易出現頭暈,貧血或者血容量不足也常見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