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發熱(1 / 1)

第六章

常見症狀現代醫學處理方法


br第一節br

發熱

人體的正常體溫:36~37℃。

低熱:37.3~38℃,

中等熱度:38.1~39℃,

高熱:39.1~41℃,

超高熱:41℃以上。

對症處理:

在38.6℃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溫,例如:酒精擦浴、溫水擦浴、冰敷、灌腸。但如果過早地使用藥物降溫,會降低發熱以後身體的恢複速度,因為發熱是人體的一種免疫應答過程。

如果超過38.6℃,可以適當使用解熱鎮痛藥物,例如:複方阿司匹林、乙酰氨基酚等。

辨病處理:

結核性腦膜炎:抗結核治療(利福平、鏈黴素)。

血型播散型肺結核:抗結核治療(利福平、鏈黴素)。

浸潤型肺結核:抗結核化學藥物治療(利福平)。

副傷寒:抗菌治療(頭孢菌素類,以第二、三代效果較好)。

細菌性心內膜炎:抗生素靜脈注射。

細菌性肝膿腫:采取大劑量抗生素治療聯合營養支持治療。如果細菌菌種明確,可以適當采用門診醫生所配的抗生素;如果不能控製,一定要去醫院治療。

過敏性發熱:一般有定時發作、溫度恒定的特點,要加入抗過敏藥物或者進行脫敏治療。

環境因素發熱(遷徙):無須特殊處理,一般7d以後可自愈,但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和水。

腫瘤因素發熱:這種情況一般在院外處理是多途徑和多方法同時進行,例如:物理降溫配合藥物降溫加上維生素類。維生素C每小時250~1000mg。

免疫功能低下:自我感覺發熱,但體溫正常,這種情況建議補充蛋白質、鐵、葉酸,同時也建議采用中草藥以強化營養、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