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私人生活(1 / 3)

作為皇後,具有位居宮廷妃嬪之上的大權,然而長孫皇後並不恃權驕人,母儀宮廷、妥善處置。例如,對宮人義存體恤。宮人平時做宮內雜役,賤如奴隸。唐太宗有時易動肝火,往往以非罪遷怒宮人。長孫皇後在唐太宗盛怒之下,隻得順他的性子,不過提出了讓她究治的要求,宮人到她的手裏,隻拘留不搞刑訊。等待唐太宗餘怒盡息,慢慢為她們申訴冤屈,得以寬免,由是宮闈之中,刑無枉濫。又如對非親生子女與親手子女一視同仁。

唐太宗有一女兒名叫豫章公主,不幸早年喪母,長孫皇後以親母相待,“收養之,慈愛逾於所生”。她對親生兒子,不加溺愛,經常教育,訓以“謙儉”之道,嫡長子李承乾貴為太子,常感“器用”不足,通過乳母請求增加,她不允所請,認為“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再如長孫皇後對患病的妃嬪極為溫存、體貼,也被宮中傳為美談。妃嬪以下有疾,後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從而改變了武德年間宮廷混亂、妃嬪傾軋的靡爛之風,這也體現了她的政治才幹。

在宗教觀方麵,長孫皇後與唐太宗一樣是個不崇奉佛教的政治家。貞觀八年,皇後隨唐太宗閑住九成宮時身患重病,禦醫遍診,藥物治盡,病體不見好轉。太子承乾入侍母後,建議祈求佛祐“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皇後耐心解釋:“若修福可延,吾素非所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點出了脩行佛事並無靈驗的教訓,說明她沒有沾染上當時朝野上下迷信佛教因果報應的陋習,是難能可貴的。至於承乾建議“奏赦囚待”,是因人為法的破壞法製的行為,長孫皇後反對廢棄的法律進行修善,指出“赦者國之大事,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盡管大臣一再請求,唐太宗也允大臣所請,但她堅持不棄國法。

長孫皇後不迷信思想的另一表現是崇尚薄葬。如她臨終時的遺言說:“妾生既無益於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當時上自勳戚下至士庶風行厚葬,破費資財,傷風敗俗,且有逾越葬禮等級者。唐太宗為此曾頒布詔令嚴格加以製止,長孫皇後親自作出表率,唐太宗基本照辦,“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這是對當時厚葬歪風的懲革。

長孫皇後協助唐太宗創立“貞觀之治”,有開創之功。可惜她享年不永,於貞觀十年六月與世長辭,年僅三十六歲,十一月葬於昭陵。肅宗上元元年,被尊為文德順聖皇後。

作為皇後,具有位居宮廷妃嬪之上的大權,然而長孫皇後並不恃權驕人,母儀宮廷、妥善處置。例如,對宮人義存體恤。宮人平時做宮內雜役,賤如奴隸。唐太宗有時易動肝火,往往以非罪遷怒宮人。長孫皇後在唐太宗盛怒之下,隻得順他的性子,不過提出了讓她究治的要求,宮人到她的手裏,隻拘留不搞刑訊。等待唐太宗餘怒盡息,慢慢為她們申訴冤屈,得以寬免,由是宮闈之中,刑無枉濫。又如對非親生子女與親手子女一視同仁。

唐太宗有一女兒名叫豫章公主,不幸早年喪母,長孫皇後以親母相待,“收養之,慈愛逾於所生”。她對親生兒子,不加溺愛,經常教育,訓以“謙儉”之道,嫡長子李承乾貴為太子,常感“器用”不足,通過乳母請求增加,她不允所請,認為“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再如長孫皇後對患病的妃嬪極為溫存、體貼,也被宮中傳為美談。妃嬪以下有疾,後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從而改變了武德年間宮廷混亂、妃嬪傾軋的靡爛之風,這也體現了她的政治才幹。

在宗教觀方麵,長孫皇後與唐太宗一樣是個不崇奉佛教的政治家。貞觀八年,皇後隨唐太宗閑住九成宮時身患重病,禦醫遍診,藥物治盡,病體不見好轉。太子承乾入侍母後,建議祈求佛祐“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皇後耐心解釋:“若修福可延,吾素非所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點出了脩行佛事並無靈驗的教訓,說明她沒有沾染上當時朝野上下迷信佛教因果報應的陋習,是難能可貴的。至於承乾建議“奏赦囚待”,是因人為法的破壞法製的行為,長孫皇後反對廢棄的法律進行修善,指出“赦者國之大事,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盡管大臣一再請求,唐太宗也允大臣所請,但她堅持不棄國法。

長孫皇後不迷信思想的另一表現是崇尚薄葬。如她臨終時的遺言說:“妾生既無益於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當時上自勳戚下至士庶風行厚葬,破費資財,傷風敗俗,且有逾越葬禮等級者。唐太宗為此曾頒布詔令嚴格加以製止,長孫皇後親自作出表率,唐太宗基本照辦,“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這是對當時厚葬歪風的懲革。

長孫皇後協助唐太宗創立“貞觀之治”,有開創之功。可惜她享年不永,於貞觀十年六月與世長辭,年僅三十六歲,十一月葬於昭陵。肅宗上元元年,被尊為文德順聖皇後。

長孫皇後畢竟是封建時代後妃的楷模,她的賢惠,當然不會超出這個限度。在她生前曾編纂曆史上婦女“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作為效法古賢砥勵自己的借鑒。當時她自謙編撰缺乏條貫,不願出示。直至她去世,宮內尚儀局司籍官員才進呈禦前,唐太宗閱後不勝感慨,把書宣示大臣說:“皇後此書,足以垂範後世。”並由此浮想聯翩,感到心酸,若有所失地道:“不複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