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大柴胡湯(《傷寒論》)(1 / 1)

第十節 大柴胡湯(《傷寒論》)

【出處】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103條、136條和165條。

【原文】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鬱微煩,心下痞硬,或心 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方藥】 柴胡12g,黃芩、芍藥、半夏、枳實各9g,生薑15g,大棗4枚,大黃6g。

【功效】 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適應證】 少陽陽明合並的便秘。

【方解】 方中重用柴胡為君藥,配臣藥黃芩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 配枳實以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亦為臣藥。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 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半夏和胃降逆, 配伍大量生薑,以治嘔逆不止,共為佐藥。大棗與生薑相配,能和營衛而行津 液,並調和脾胃,功兼佐使。少陽膽腑不通,肝與膽相表裏,肝膽之氣不通,影 響大腸傳導功能,則大腸傳導失司,進而導致腑氣不通;同時,陽明胃熱,裏 實內結,熱盛消灼津液,腸腑津虧,大便幹結不通。大柴胡湯和解少陽、疏利 肝膽,恢複大腸傳導功能,同時蕩滌腸胃熱結,使積滯得除,腑氣得通,便秘 消除。

【應用說明】

1.本方所治的多是由病邪從少陽已入陽明,化熱成實所致的便秘,以和解 少陽,內瀉熱結為主。主要症狀為:發熱、惡心嘔吐、口苦、納差、噯氣、胸脅苦 滿、鬱鬱微煩、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少津、脈弦數。需與小柴胡湯、大承氣湯 所治的便秘相鑒別。

2.若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 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鬱金、雞內金以化 石;如患者體質較弱,可減少大黃用量;兼食積不化者可加焦三仙;兼氣機鬱 滯可加用木香、佛手、厚樸;實熱內蘊者,可去生薑,加茵陳、梔子;傷陰者可加生地黃、麥冬。

3.煎法: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溫服一升,日三服。

【醫案】 患者,男,79歲,2011年4月23日就診。患者平素食欲良好,大便正常,5天 前因進食不易消化食物後出現腹脹,近4天未大便,腹脹加劇,不欲飲食。查 體:上中脘部按之堅韌疼痛,肝脾未觸及,四肢無浮腫,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辨為陽明腑實證,治以疏利肝膽、蕩滌積滯。 方以大柴胡湯加減:柴胡15g,大黃(後下)10g,黃芩10g,枳實10g,厚樸 10g,白芍10g,生薑10g,大棗5枚。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服3次。服1劑後, 大便排出,3劑後諸症消失。

【按語】 本案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膩,胃腸素有積熱。因進食不易消化食物,致胃 中積滯與熱邪膠結不除,辨為陽明腑實證。應用蕩滌腸腑之劑治療,但考慮患 者年事已高,恐不耐攻伐,遂選用大柴胡湯加減,既能疏肝理氣,又可蕩滌積滯 而不至於過重。

【研究進展】

1.大柴胡湯與枳實對離體腸管同樣具有解痙作用。大柴胡湯可能具有阻 斷離體腸管M受體的作用。而黃子荷等發現枳實增強狗小腸肌電活動的作用 可被阿托品阻斷,證明其對在體平滑肌的興奮作用與M受體有關。因此推測 大柴胡湯對在體、離體的腸管的雙向作用可能與枳實對M受體的作用有關。 大柴胡湯能調整小腸運動紊亂,促使大鼠因8Gy照射消失、縮短或延長的胃腸 道的移行性綜合肌電(MMC)各時相及周期基本恢複正常,減輕照射後引起的 大鼠腹瀉。

2.大柴胡湯能夠使胃壁黏液蛋白量得到明顯的提高,對阿司匹林和乙醇 導致的胃黏膜損傷有著較好的保護效果,可以對五肽胃泌素和組胺導致的胃 酸分泌過多進行抑製,對阿司匹林和乙醇導致的胃出血進行抑製,對胃潰瘍的發生進行抑製,可以被廣泛運用在十二指腸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胃下垂以 及胃穿孔等疾病的治療中。此外,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大柴胡湯可以對小腸運 動紊亂進行調節,使胃腸道移行性綜合肌電明顯縮短,促進胃腸道功能恢複, 從而緩解腹瀉症狀,所以大柴胡湯在小兒麻痹性腸梗阻和中毒性腸麻痹的治 療中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