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人們就用“不遺餘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開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十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編纂了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對於這麼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禦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疲勞,影響身體健康。宋太宗卻回答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意思是說,隻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況且我並不覺得疲勞。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繁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禦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能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地閱讀《論語》,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隻要打開書本讀書,就會有益處,有收獲。卷,書卷。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麵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擔任主爵都尉--一個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施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麼貪婪多欲,表麵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禦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樣,越是後來的越放在上麵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他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後來人們將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語“後來居上”,但是意義卻發生了改變,用來形容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麵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麵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麵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製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