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把嬰兒當成一個懂事的孩子,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要給他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隻要寶寶醒著,就要經常和他說話、唱歌、逗樂,培養良好的母子感情。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要經常對他微笑,並不斷和他說話,如“寶寶,我是你的媽媽,現在給你喂奶,很香吧!”、“寶寶,你尿濕了,媽媽給你換換尿布,你會很舒服的!”、“寶寶,媽媽多麼喜歡你,你的小手多嫩、多可愛!”……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到媽媽的談話,就會停止吸吮或改變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除了和寶寶談話外,還可以和寶寶逗樂,媽媽可以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的注意,並逗引他微笑,當他微笑時,要給予誇獎,如“寶寶真能幹!”同時媽媽還可以親吻寶寶。即使在做家務時,也可以和他聊天,可以經常叫寶寶的名字,使他熟悉自己的名字,當呼叫他的名字時,他會轉過頭來或抬頭,說明他知道是在叫他。平時看到什麼人或物時,要對著寶寶說出人或物的名稱,如“看,爸爸回來了!爸爸!”開燈時說“燈!燈!”父母要準確地說出這些物體的名稱,而不要把燈說成“亮亮”,把汽車說成“嘀嘀”。要給嬰兒準確名稱的發音刺激,使他逐漸理解這些名詞,為今後建立某一種物體的正確概念打下基礎。
另外,在和寶寶說話時,要讓他看著你的口形發音,即使暫時不會發音也不用著急,反複練習,可促進寶寶的語言感知能力的發展。總之,父母要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使寶寶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的人聲、語意,辨認不同人的臉、不同的表情,保持愉快的情緒。
從零歲開始讀書
研究發現,嬰兒的聽覺、視覺、知覺和部分運動功能在出生時就已經基本發育完善了,出生後則迅速發育成熟。70%~80%的腦細胞是在3歲以前發育形成的,在此期間形成的主要是語言、音感和記憶等代表主要智力功能的細胞。因此,許多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早期階段的教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教育開始得越早,智力開發得越好,尤其是音樂、繪畫、某些運動表演技能等特殊才能的發展。由此可見,要想把自己的寶寶培養成一個聰明的孩子,就必須選擇好開發智力的最佳時期,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培養其各方麵的能力。
0~1歲的嬰兒自己還看不懂書,此時需要在父母的啟發和誘導下看書。父母可以給寶寶講故事,在講故事的同時,讓寶寶自己拿著書並誘導他翻頁。可以用他已經熟悉的東西做線索來引導他,如可以對他說:“看看小貓在這兒幹什麼呢?”寶寶喜歡看自己熟悉的事物,如果自己喜歡的小貓在下一頁書上,他就會很自然地翻到下一頁去看。此時的寶寶可能比較笨拙,總是一下翻幾頁,父母要幫助寶寶更正,經過多次練習後,才能學會一次隻翻一頁。
孩子喜歡重複,當孩子發現某一頁書上有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如某一個形狀或某一種動物時,他們會反複地看這一頁,直到他們厭煩為止。而且孩子在反複看同一頁書的時候,也許每次都會發現一些他原先沒有注意到的東西。這樣的重複有助於加強孩子學習記憶的能力,加深印象。選擇一本大的一圖一物的嬰兒圖書,可將書拆開,每頁用透明塑料袋套上再用針線釘好,給寶寶自己看,以免損壞。
開發嬰兒的七種智能
(1)語言智能
寶寶從生下來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哭,表達自己的要求和願望;以後逐漸學會咿呀發音,喃喃地發出單詞音節;半歲以後,就會發出“爸爸”、“媽媽”等複音,並能重複大人所發出的簡單的音節;1歲以後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2歲時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句子;3歲以後就可以說複雜的句子,並能講故事,說歌謠,具備了完整的語言能力。
父母應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以開發嬰兒的語言智能。嬰兒最先是通過聽來了解語言的,生下來第1天他就會小心傾聽;第3天會對說話有反應;第9天他的眼睛會朝聲音的方向轉動;以後逐漸會懂得媽媽說話時,她的嘴巴在動,時間久了,嬰兒就知道了談話的方法,他的嘴巴就會一張一合,模仿說話的動作,或搖晃頭部和身體向媽媽打招呼。
所以父母在照料寶寶時,要經常同寶寶說話,口形可以誇張的變化著,有時可以悄悄地說話;或者發一個長音;或者吹口哨、鼓腮、伸舌、咋舌作響;或者做不同的表情;或者用唱歌式的語調說話,增強他的節奏感;或者唱搖籃曲給他聽,抱他的時候多走動,邊走邊輕搖。你會發現小寶寶不是被動地聽著,他會根據你的嗓音調整他的行為:當你用撫慰的口氣說話時,他會顯得很安靜;當你的語調粗暴或是過於大聲,他就會變得不安;他的小嘴也在模仿著張合,有的還會伸舌、鼓腮;如果大人在咳嗽,你會發現寶寶也在模仿著咳嗽。父母與寶寶進行交流時,寶寶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溝通欲望,促使他自己發出聲音,這些都有利於嬰兒的語言智能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