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朗朗讀書聲隨著沙沙風聲從遠處一座青山頂的“房子”裏飄散而出。可以聽得出這讀書聲中夾雜著一絲絲稚嫩。
這“房子”所在之山巍峨挺拔。綠衣附體。奇峰俊石。遠處看去端是雄壯無比。山角之下有一巨石。巨石上麵刻有兩個猩紅大一字!方山。巨石底部又寫有幾個小字:神福洞天。
這方山位於SX省SY縣最北處。相傳此山是“南極仙翁”的成仙道場。南極仙翁是民間老百姓叫法。道家典籍記載其是盤古第九子。名為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神霄九宸大帝之首,為四禦之四。初時。在此地修煉一萬六千三百年證道,白日飛升後便留下這雄奇的神福方山。以及山頂的一座道道觀。名為道一觀
可能是因為道教無為無不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注定他沒有辦法像佛教那樣名利雙收。名揚天下。
說其是道觀。更不如說是一座奇怪的四合院來的更為貼切。因為這個道觀既沒有按照均衡式的坐北朝南以八卦為布局的方位來修建。也沒有按道家另一種照陰陽五行定主建的方法修建。到更像一座四不像的簡化版四合院。
最外麵山門也隻是像普普通通院門一般。毫無氣勢可言。院中豎立著一個約為一人多高的石葫蘆。據傳說是南極長生大帝飛升之時遺留之物。這葫蘆有些許的灰中透紫。除了葫表比較光滑以外。沒有一點點的出奇之處。勉強也能算的上是這座道觀的“景點”之一了。
葫蘆跟前有一座香客上香的四足方鼎。也是年久之物,鼎中燒著寥寥幾炷香。就這幾炷香還是山下村民燒的。道一觀有一本“神奇無比”的道經。與葫蘆和方鼎並稱為“道一三寶”。這經書幾百甚至千年傳承下來已經有點兒“破敗不堪”。原書名都無法考證。
道一觀道士們為了方便。就用道觀名字給其命名為道一經。這經書甚是奇怪。整本經書有小孩子拳頭大小的厚度了。你說他“破敗不堪”吧。可整本書的沒有半點破損。材質很是奇特。似紙非紙。似綢非綢。你說他完好吧。也不對。這經書隻有最後十幾頁有文字。前麵的幾百頁全是“白紙”。
這最後的十幾頁記載著是岐黃之術和草藥辨認之術。其中大部分醫術高深到令人咋舌。而一些草藥更是聞所未聞。就連道一觀老道士都隻學的其皮毛。不過就這一點皮毛也讓道一觀的道士個個都成了病抓藥。上山尋元的好手。在加上這方山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個天然的藥材寶庫。山下的居民有個頭痛腦熱跑肚拉稀的便都來尋醫問藥。道觀道士不收錢還會是不是贈送村民一些山上產的土味。這也使得道一觀的道士在山下村民心中地位甚高。
村民個個都是半個道教徒,道觀大部分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大部分是山下老百姓給的。逢年過節還會給做一些新衣新鞋送上山。可以說要是沒有山下村民救濟。道一觀還在不在都兩說。
院子正前就是是這座道觀最“巍峨大氣”的建築三清殿了。殿內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象前的香案下麵有一群年齡大小不一的道士,最大的看著有三十多歲。最小的那個看著隻有八九歲。腦袋上紮著兩個衝天揪。一臉的稚嫩。身上的道袍既顯得有些破舊,又又有些不合身。甚至仔細一看。可以發現居然是一深一淺兩種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