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具有褒貶色彩的詞彙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們作為詞義的一個部分穩固下來,即使不借助於語境,我們也能判斷出其感情色彩。比如“指手畫腳”“頤指氣使”等等,詞義本身就是貶義詞,不需要放到某個語境中,我們就能判斷大概的意思。而中性詞由於沒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則需要借助語境表達出某個意思。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中性名詞詞義本身是中立的,但進入某一語境中,由於經常和某些特定的詞語和固定格式搭配,就會發生語義的偏移——偏向積極(褒義)或消極(貶義)的一端,使原本的中性詞語語義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例如,“人物”是中性詞語,但“是個人物”就有積極意義。
人們交談的訴求就在於表達情感和想法。中性詞的合理運用,在於將問題的解決方式隱藏在語言的表達技巧之中。中性詞語在包含主要語境、主要事件的同時,能巧妙地避開由於情感傾向所帶來的言語冒犯——個人傾向與被提問者相反時所帶來的尷尬。可想而知,如果你提出了一個答案比較複雜的問題,語義又充滿了傾向性,對方如果與你立場一致還好,假如觀點完全相反,定會感到局促無言,聊天氛圍也會變得尷尬。
所用的詞語要明確,不要繞彎子
有些人對提問存在著一個習慣性的誤區。他們認為:提一些顯得深奧、有學識的問題才能讓對方高看一眼。可事實是,人們通常希望在聊天時遠離那些高深的學問,而去談論那些自己能夠參與的“舒適話題”,也就是不用自己多思考,指向明確,且無歧義的問題。這表明我們在用詞的選擇上,應盡量使用通俗簡單的詞語,別使聽者費神揣摩。
如果在一個家庭聚會上,其他人都在談論生活瑣事,而你卻頻頻地拋出“量子物理與宇宙法則”這種問題,一定會有人用眼神告訴你:這裏不是學術交流會,你該去找誌同道合的人聊天。
所以在提問時,一定要遵循一個準則——讓對方最大限度的清楚命題,言語明確,不繞彎子。否則,就是雞同鴨講,互相不明白對方要說什麼。這樣的聊天沒有任何意義,反而令雙方都感覺很不舒服。
那些具有褒貶色彩的詞彙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們作為詞義的一個部分穩固下來,即使不借助於語境,我們也能判斷出其感情色彩。比如“指手畫腳”“頤指氣使”等等,詞義本身就是貶義詞,不需要放到某個語境中,我們就能判斷大概的意思。而中性詞由於沒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則需要借助語境表達出某個意思。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中性名詞詞義本身是中立的,但進入某一語境中,由於經常和某些特定的詞語和固定格式搭配,就會發生語義的偏移——偏向積極(褒義)或消極(貶義)的一端,使原本的中性詞語語義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例如,“人物”是中性詞語,但“是個人物”就有積極意義。
人們交談的訴求就在於表達情感和想法。中性詞的合理運用,在於將問題的解決方式隱藏在語言的表達技巧之中。中性詞語在包含主要語境、主要事件的同時,能巧妙地避開由於情感傾向所帶來的言語冒犯——個人傾向與被提問者相反時所帶來的尷尬。可想而知,如果你提出了一個答案比較複雜的問題,語義又充滿了傾向性,對方如果與你立場一致還好,假如觀點完全相反,定會感到局促無言,聊天氛圍也會變得尷尬。
所用的詞語要明確,不要繞彎子
有些人對提問存在著一個習慣性的誤區。他們認為:提一些顯得深奧、有學識的問題才能讓對方高看一眼。可事實是,人們通常希望在聊天時遠離那些高深的學問,而去談論那些自己能夠參與的“舒適話題”,也就是不用自己多思考,指向明確,且無歧義的問題。這表明我們在用詞的選擇上,應盡量使用通俗簡單的詞語,別使聽者費神揣摩。
如果在一個家庭聚會上,其他人都在談論生活瑣事,而你卻頻頻地拋出“量子物理與宇宙法則”這種問題,一定會有人用眼神告訴你:這裏不是學術交流會,你該去找誌同道合的人聊天。
所以在提問時,一定要遵循一個準則——讓對方最大限度的清楚命題,言語明確,不繞彎子。否則,就是雞同鴨講,互相不明白對方要說什麼。這樣的聊天沒有任何意義,反而令雙方都感覺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