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一山一水自明媚(二)(1 / 3)

有一陣子,喜歡聽《班得瑞》係列音樂,裏麵笙簫和鋼琴的聲音交錯,閉上眼睛聽,鋼琴如霧似紗,笙簫之聲似針線,在鋼琴聲之間穿越,這是音律在穿針引線。我一開始聽輕音樂,並不看名字,全屏聽覺去悟,去悟到的應該是一片山野,有林子,卻少有飛鳥經過,一派靜謐的氣息,讓CD出倉,打開來看,才知道是《寂靜山林》。

個人覺得,這樣一盤碟,裏麵是聚了霜氣的,讓人聽來,心神安寧,如沐薄霧,如坐山林,清晨,太陽升起來,飛鳥在巢穴裏探出頭來,還沒有飛,在東張期望。霜葉正紅,有還在枝頭結著的,也有落在枯葉上的,似一枚枚郵戳,在大地的信封上。薄薄的一層霜,結在落葉上,伸手去撫時,霜化了,成一滴晶露,羊乳一樣地凝在指肚上,搖搖欲墜。

我記得有一年霜後,和外婆去田野裏采摘一些霜打的紅薯葉,還有芝麻葉,這些被嚴霜“打壓”下的青碧的葉子,如今已然黑著臉,像燒焦了似的,然而,這樣樣子不怎麼好看的葉子,吃起來卻非常美。外婆會把這些霜打的葉子放在豆雜麵條裏,在鍋裏“撲嘟撲嘟”地煮,直到成了有了黏糊的感覺,放一些佐料和麻油,就可以吃了,極香!外婆信佛,喜歡把煮麵的“撲嘟”聲說成是“普渡”,她還說,包括霜打後的菜葉在內的一切,都是佛在普渡我們的味蕾,都是佛的恩賜和饋贈。

霜後的鄉間小路像是鋪了一條白色的綢子,在毛根、老牛拽、茅草、蒼耳子之類的草葉上,晶瑩剔透地結著。整條小路像一個偷吃了白砂糖的老人,胡須上還粘著糖粒。

霜後的蘿卜非常甜脆,是城市裏各大浴室的點心,浴客們衝泡出來,一身熱氣,又失水過多,這時候吃上一兩芽蘿卜,格外地甜且舒坦,大受浴客們的歡迎。霜後的蘿卜,被嚴霜除去了生硬的辣,也除卻了暴戾的氣息,吃起來,不易打嗝兒。其實,不光可以生吃,和粉絲放在一起炒也是一道妙菜,若是能稍微再用筷頭點上幾粒豬油,那就更香了,要用碗來吃,用筷子抄起來,拉風機一樣地放在嘴裏,嘖嘖,甭提多美。

幾乎每一年霜落的時候,我除了想起這些吃食,想起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還想起我大叔的一條圍巾,我至今不知道大叔的圍巾是誰送的,米色,手織,格外厚實溫暖,隻知道是個女性朋友送他的。大叔把它放在櫃子裏,至今珍藏,隻在霜落的時候,拿出來看看,摩挲一番,從不戴在項間。我猜,這其間肯定凝結著某種別樣的溫情在裏麵,在霜落的初冬,這條圍巾,也是美好的感情對於大叔的饋贈。

霜是雪的信使,是淺嚐輒止的雪,也正因為來得不濃烈,卻格外讓人珍惜。一層霜,一層霜,再落一層,日子就這麼在霜裏冷峭起來,心底的渴盼也在一層層霜裏得到消解。

有一陣子,喜歡聽《班得瑞》係列音樂,裏麵笙簫和鋼琴的聲音交錯,閉上眼睛聽,鋼琴如霧似紗,笙簫之聲似針線,在鋼琴聲之間穿越,這是音律在穿針引線。我一開始聽輕音樂,並不看名字,全屏聽覺去悟,去悟到的應該是一片山野,有林子,卻少有飛鳥經過,一派靜謐的氣息,讓CD出倉,打開來看,才知道是《寂靜山林》。

個人覺得,這樣一盤碟,裏麵是聚了霜氣的,讓人聽來,心神安寧,如沐薄霧,如坐山林,清晨,太陽升起來,飛鳥在巢穴裏探出頭來,還沒有飛,在東張期望。霜葉正紅,有還在枝頭結著的,也有落在枯葉上的,似一枚枚郵戳,在大地的信封上。薄薄的一層霜,結在落葉上,伸手去撫時,霜化了,成一滴晶露,羊乳一樣地凝在指肚上,搖搖欲墜。

我記得有一年霜後,和外婆去田野裏采摘一些霜打的紅薯葉,還有芝麻葉,這些被嚴霜“打壓”下的青碧的葉子,如今已然黑著臉,像燒焦了似的,然而,這樣樣子不怎麼好看的葉子,吃起來卻非常美。外婆會把這些霜打的葉子放在豆雜麵條裏,在鍋裏“撲嘟撲嘟”地煮,直到成了有了黏糊的感覺,放一些佐料和麻油,就可以吃了,極香!外婆信佛,喜歡把煮麵的“撲嘟”聲說成是“普渡”,她還說,包括霜打後的菜葉在內的一切,都是佛在普渡我們的味蕾,都是佛的恩賜和饋贈。

霜後的鄉間小路像是鋪了一條白色的綢子,在毛根、老牛拽、茅草、蒼耳子之類的草葉上,晶瑩剔透地結著。整條小路像一個偷吃了白砂糖的老人,胡須上還粘著糖粒。

霜後的蘿卜非常甜脆,是城市裏各大浴室的點心,浴客們衝泡出來,一身熱氣,又失水過多,這時候吃上一兩芽蘿卜,格外地甜且舒坦,大受浴客們的歡迎。霜後的蘿卜,被嚴霜除去了生硬的辣,也除卻了暴戾的氣息,吃起來,不易打嗝兒。其實,不光可以生吃,和粉絲放在一起炒也是一道妙菜,若是能稍微再用筷頭點上幾粒豬油,那就更香了,要用碗來吃,用筷子抄起來,拉風機一樣地放在嘴裏,嘖嘖,甭提多美。

幾乎每一年霜落的時候,我除了想起這些吃食,想起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還想起我大叔的一條圍巾,我至今不知道大叔的圍巾是誰送的,米色,手織,格外厚實溫暖,隻知道是個女性朋友送他的。大叔把它放在櫃子裏,至今珍藏,隻在霜落的時候,拿出來看看,摩挲一番,從不戴在項間。我猜,這其間肯定凝結著某種別樣的溫情在裏麵,在霜落的初冬,這條圍巾,也是美好的感情對於大叔的饋贈。

霜是雪的信使,是淺嚐輒止的雪,也正因為來得不濃烈,卻格外讓人珍惜。一層霜,一層霜,再落一層,日子就這麼在霜裏冷峭起來,心底的渴盼也在一層層霜裏得到消解。

窗外有霜,心底就生氣暖意的火爐。

風雨古會館

想起那些風裏來雨裏去的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京商……想起他們風雨兼程、披星戴月地從故鄉出發,到異鄉去“掘金”,會館就成了他們在異鄉的固定居所,他們在那裏娛樂、談生意、交朋友,甚至是邂逅愛情,實現生意和家庭的雙豐收。

於是,從兩漢發軔,茫茫皖地,大小會館不計其數。到了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全國各地的商幫都來徽貿易,一座座會館拔地而起,林立在安徽的版圖上,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