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初遇趙雲豪傑論武 舊情難舍英雄神傷(1 / 3)

初平三年初,曹操出麵調解公孫瓚與盧植之間的矛盾,盧植答應釋放公孫瓚,同時移居鄴城。

公孫瓚感恩曹操幫他化解師徒矛盾,主動與曹操達成協議,答應曹操絕不進犯冀州領土。

自從盧植跟隨曹操去了冀州之後,公孫瓚變得越發暴躁,他整天借酒消愁無所事事,仿佛徹底放棄了稱霸一方的野心。

公孫越擔心幽州出事,趕緊派人找遼東找公孫方過來主持大局。

如今公孫瓚最相信的就是公孫方,在他身邊幾乎全是武將,隻有關靖與範方等幾個謀臣,而且都是才智平庸之輩。他說什麼別人就聽什麼,很少有人能夠幫他出主意。公孫方是他的義子,又是他的智囊,許多治理地方的謀劃都是公孫方做的,公孫瓚對他幾乎言聽計從。

如今的公孫方正忙著擴大地盤,自從諸侯伐董之後,公孫方便采用田豐的計謀,他趁著高句麗內部不合,派大將潘鳳已協助平叛的名義進入高句麗,逐漸蠶食對方的領地,同時將高句麗的百姓轉移到遼東居住。

田豐的目的是讓公孫方建立一片穩固的根據地,用作發展的基礎。高句麗內部混亂,人口分布廣,種族矛盾尖銳,正好給公孫方留出了機會。

高句麗大王高男武是個十分平庸的君主,他對高句麗各部掌控能力很差,導致各部族私下與漢人交往,秘密積累力量,大有爭奪王位的趨勢。

公孫方正是借著這種內部矛盾才能順利插手高句麗,而高男武又是個軟弱之人,他不敢與漢人發生衝突,隻會一味的退讓,於是公孫方很順利的掌控了大半的高句麗地盤。

就在公孫方得意之時,公孫越派人來找他,將公孫瓚的狀況講給他聽。

其實公孫方對公孫瓚十分了解,畢竟倆人在一起生活了許多年,公孫瓚把他當成孩子看待,很多事情並沒有瞞他。

公孫瓚的頹廢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他雖是家中長子,卻是庶出,他的母親地位低微不受重視,導致公孫瓚在家中也沒什麼存在感,他一直希望父親能寵愛自己,可惜那隻是個願望,為了討父親的歡心,公孫瓚賣力的表現自己,任何事情都要爭個第一,他越是這樣越不受喜愛。就在公孫瓚十六歲那年,他的父親帶著家人去並州做官,唯獨將公孫瓚留在幽州。不久之後,並州傳來噩耗,公孫瓚父親一家在上任的路上被山中賊人殺死,一應財務也被搶劫一空。

聽到父親的死訊,公孫瓚悲痛欲絕,他哭了很久,足足用了兩年時間才從悲痛情緒裏走出來。

不久之後,公孫瓚認識了盧植,他從盧植身上找到了父親的影子,於是便拜在盧植門下修學,倆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親近,若不是盧植去洛陽做官,估計公孫瓚很可能拜他做義父。

盧植落難之後,被公孫瓚接到幽州居住,此時的公孫瓚是最有成就感的,他從盧植身上得到了認可,也獲得了小時期望的那種重視。就在公孫瓚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盧植走了,而且和他徹底決裂之後才分手的。沒有了精神寄托的公孫瓚又氣又恨,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更不知道親人們為什麼都離他遠去。公孫續被他教育成木頭一樣的武將,根本不懂得如何關心別人,公孫方雖然討他喜歡,卻被派到遼東任職,與他聚少離多,感情似乎也有了隔閡。

用後世人的解釋,公孫瓚得了抑鬱症,如果沒有心理醫生幫著開解,隻怕會精神分裂。

公孫方知道義父的心裏弱點在哪兒,也懂得如何去安慰他。

當公孫方來到遼東之後,直接抱了一壇好酒去見公孫瓚,他全然不顧長幼之理,直接與公孫瓚同桌對飲,一麵喝酒一麵吹牛,把自己在遼東幹的好事壞事都說了一遍,最後還叫公孫瓚給他做媒,說自己喜歡上了高句麗大王高男武的媳婦。

公孫瓚越聽越不像話,最後指著公孫方的鼻子一頓臭罵,逼得公孫方一個勁的賠禮。

等公孫瓚罵完,心情也好了許多,他突然從公孫方身上找到一種溫暖,那是父親對兒子的溺愛,也是長者對晚輩的期許,仿佛兒子的未來就是他的未來。

心情大好的公孫瓚陪著公孫方喝了好多酒,最後父子倆一同醉倒了。

第二天開始,公孫瓚開始帶著公孫方參觀自己的軍隊,這些年他一直聽信盧植的建議,不叫公孫方與幽州騎兵扯上關係,如今盧植已走,再也沒人忌憚公孫方是否有野心,正好叫他與軍隊接觸一下,未來也好繼承自己的基業。

幽州騎兵將領大都是公孫一族的後人,極少有外來投靠的豪傑。偶爾有幾個民間好漢來參軍,也要從基礎一點點做起,能夠成功上位的豪傑屈指可數。上位的豪傑中有一人成功引起了公孫方的注意,此人生的細腰乍背體型健碩,他的一雙眼睛十分銳利,好似兩把利劍直刺人心,他生得麵皮白皙濃眉大眼,是個標準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