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做好關鍵決策,讓人生不迷茫(1 / 2)

我很有幸看到了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我受益良多,看到了當時很多本可以避過去的坑和雷。所以我非常高興,能夠把這本書推薦給讀者朋友和身邊的朋友。在此,我也將向大家推薦書中關於決策的重點內容,大家也可以以此為地圖,閱讀全書。

第一,消除決策盲點。

在做決策時,我們最怕的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很可能你沒考慮到的那個盲點就是決策失敗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華盛頓在保衛紐約時決定把軍隊布置到各條交通要道上,試圖在城市外圍與英軍決戰。但是華盛頓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有一條能夠直插美軍軍營側後方的小路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就是這一個決策盲點,導致紐約全線失守。

在這一點上,我跟作者的觀點高度一致:要想做出科學決策,就要盡可能地減少決策的盲點。前期要對決策問題進行翔實、全麵的研究,盡可能地收集相關信息,不受自己的直覺和偏見控製,盡可能地思考不同的決定,打開不同的視角,看看它們能夠把我們帶往何方,會產生什麼不同的結果。

作者還指出,備選方案的數量跟決策成功之間有直接的關聯。如果一個決策沒有備選方案,就隻有不到一半的成功率;而最少有兩種備選方案的決策,三分之二都是成功的。

也許會有讀者質疑:消除所有盲點並不現實,而且如果前期在調查和備選方案上花費太多時間,真的高效嗎?

這種質疑是有道理的,我們不可能消除所有盲點,比如高考選擇學校時不可能知道所有考生的成績,打仗的時候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敵人的信息。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掌握70%的決策信息就夠了,做過多調查會讓我們猶豫不決,掌握得太少則會讓我們的決策失敗。

第二,預測未來,評估不同選項可能帶來的結果。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人類是唯一一種能夠思考未來的生物,這也是人類有別於野獸的重要智力特征。

那麼如何才能盡可能地預測未來,做出正確決策呢?學者研究發現,在預測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財富、地位、智商、學曆,而是思考方式的開放程度。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召集了一大批專家預測一個問題,思維越固化的專家就越喜歡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還會異常自信地一條道走到黑;而那些思維開放包容的專家,則會盡可能地收集信息,思考各種可能性,不會用一個萬能理論解釋所有問題,他們預測正確的可能性更大。

簡而言之,思維越是固化的人,決策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思維越是開放包容的人,決策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給自己創造一個假想敵。一方麵,你越是認為沒問題的地方,敵人越可能攻擊這裏;另一方麵,你不能隻思考自己想做什麼,也要思考敵人想要做什麼,可能的風險是什麼,盡可能地打破自己的思維藩籬。

我很有幸看到了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我受益良多,看到了當時很多本可以避過去的坑和雷。所以我非常高興,能夠把這本書推薦給讀者朋友和身邊的朋友。在此,我也將向大家推薦書中關於決策的重點內容,大家也可以以此為地圖,閱讀全書。

第一,消除決策盲點。

在做決策時,我們最怕的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很可能你沒考慮到的那個盲點就是決策失敗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華盛頓在保衛紐約時決定把軍隊布置到各條交通要道上,試圖在城市外圍與英軍決戰。但是華盛頓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有一條能夠直插美軍軍營側後方的小路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就是這一個決策盲點,導致紐約全線失守。

在這一點上,我跟作者的觀點高度一致:要想做出科學決策,就要盡可能地減少決策的盲點。前期要對決策問題進行翔實、全麵的研究,盡可能地收集相關信息,不受自己的直覺和偏見控製,盡可能地思考不同的決定,打開不同的視角,看看它們能夠把我們帶往何方,會產生什麼不同的結果。

作者還指出,備選方案的數量跟決策成功之間有直接的關聯。如果一個決策沒有備選方案,就隻有不到一半的成功率;而最少有兩種備選方案的決策,三分之二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