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8675363851,7294566482128669730,68834091630036285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武林舊事》reference_book_ids\":[729896081803129962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0,\"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4},\"quote_content\":\"《武林舊事》reference_book_ids\":[729896081803129962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不知不覺,陳爝係列推理小說已經完成了四部。創作速度差不多是一年一本。當然,每次都想表達一些不同的東西,本格推理小說雖然著重於詭計,但形式的變化也很重要。寫這本小說,自然受到了許多啟發,包括村民一夜之間消失的謎團。這類謎團在網上很常見,很迷人,卻很難寫出新意,在這裏不自量力挑戰了一次,希望結果能夠讓讀者感到滿意。
關於人偶村莊,則是受到日本一個名為奧祖穀稻草人村的村子的啟發。這個村子居住了三十多人,卻放置有三百多個長相各異的人偶。初看這個新聞時,感覺背脊發涼,但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後,卻被製作人偶的綾野月美女士感動了。敗落的村莊中,村民漸漸離去,為了不讓留下來的人感到孤單,她開始憑借記憶力,為離開的村民製作許多相似的人偶,填補村子內的空缺,使村莊不至於太冷清,太死氣沉沉。
除此之外,讓我創作這部小說的動機,還包括想嚐試將民俗和推理做一次融合。民俗推理在日本是個大類別,除了耳熟能詳的橫溝正史、京極夏彥之外,還有將民俗和本格完美結合的三津田信三,動畫化的《民俗學者八雲樹》在日本也很受大眾歡迎。每個文明都有其特有的民俗文化,而若想將推理小說這一形式本地化,結合本地民俗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推理小說有其“空中樓閣”的先天特質,不如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搭台,這是我目前的想法。不過,限於天賦和能力,我能完成的程度有限,希望將來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民俗推理作品。或許那才是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推理。
西洋的木偶人、蠟像也好,日本的人偶也好,看的時間一久,總會在內心升騰起一種恐懼感。所以,木偶人、蠟像和人偶一直被用作恐怖、推理故事的題材。其實中國的傀儡也有類似的效果。對傀儡感興趣後,我翻閱了不少學術文獻,特別是曲藝研究者廖奔先生的部分著作,起了結合中國傀儡文化和本格要素創作一部推理小說的念頭。這樣既可以順利將故事本土化,還可以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自己的傳統民俗文化,也是很具有魅力的(想是這麼想,能力有限,未必能夠達成目標,請讀者海涵)。
至於傀儡戲的起源,現已不可考,近年來各國學者研究,古埃及、希臘以及印度都出現過木偶戲,所以也有中國學者認為傀儡戲就是從印度傳來的。但也有人認為,傀儡戲在中國其實很早就存在,隻是被印度的木偶技術改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