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忌經鐵器(《本草蒙筌》)。
3.泄瀉禁用,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忌之(《本草經疏》)。
4.相火旺,胃腸弱者忌用(《藥品化義》)。
5.忌銅、鐵。火盛便閉、心虛氣脹、皆禁用(《得配本草》)。
九.燈盞細辛
燈盞細辛又有地頂草、燈盞花、地朝陽、雙葵花、東菊等名稱。為菊科植物短葶飛蓬的全草。生於向陽坡地,分布於雲南、廣西等地。
【性味】
1.《雲南中草藥》“甘,溫。”
2.《雲南中草藥選》“辛,微溫。”
【成分】含植物甾醇、樹膠(含半乳糖)、糖苷型樹脂、糖苷型鞣質、揮發油(為檸檬烯等)、焦性兒茶酚、氨基酸、糖等。
【功用主治】
1.散寒解表,活血舒筋,鎮痛,消積。治感冒、頭痛、鼻塞、風濕痹通、癱瘓、急性胃炎、小兒疳疾、跌打損傷。
2.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燈盞細辛還具有延緩衰老的藥理作用。
【延緩衰老的功能因子及作用】燈盞細辛內能夠延緩衰老的機製尚不完全明了,經實驗現已知用燈盞花黃酮飼喂老齡大鼠,能顯著提高老年大鼠的分辨學習能力和記憶保存及再現能力,使腦血流量明顯增加,腦供血量得到改善。同時還能使腦神經細胞中的脂褐質沉積,尼氏小體減少、神經原纖維減少等病理變化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說明燈盞細辛具有抗衰老和改善腦功能的作用。
【用法用量】燈盞細辛9~15克,煎湯或蒸蛋,內服。
含有燈盞細辛的方劑,除能延緩機體衰老外,還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抗心肌缺血、抗氧化、耐缺氧、改善腎功能、提高血腦屏障通透性等藥理作用及散寒解表、活血舒筋、鎮痛、消積等功用。
十.刺蒺藜
刺蒺藜又有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即藜、白蒺藜、野菱角、休羽、旱草、地菱等名稱,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主產於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四川、江蘇、雲南、陝西、新疆、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內蒙古、湖北、湖南等地亦產。秋季果實成熟時割下全株,曬幹,打下果實,碾去硬刺,簸去雜質即是。以顆料均勻、飽滿堅實、色灰白者為佳。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入肝、肺經。
【成分】果實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芸香糖苷、刺蒺藜苷、過氧化物酶。幹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揮發油、鞣質、樹脂、甾醇、鉀鹽、微量生物堿等;又含皂苷1.47%。種子含生物堿哈爾滿和哈爾明堿,不含皂苷。
【功用主治】
1.散風,明目,下氣,行血。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症瘕、乳難、癰疽、瘰鬁。
2.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蒺藜還具有延緩衰老的藥理作用。
【延緩衰老的功能因子及其作用】
1.刺蒺藜內所含的蒺藜總皂苷,經試驗表明,其對機體衰老過程中某些退行性變化具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呈現抗衰老作用,其作用明顯優於人參皂苷。
2.經試驗,刺蒺藜的延緩衰老作用,可能與腎上腺皮質有關,使其功能免遭“耗竭”可能是刺蒺藜實現強壯延年的途徑之一。
【用法用量】蒺藜6~9克,煎湯或入丸、散,內服。
含有刺蒺藜的方劑,除能延緩機體衰老外,還具有抗心肌缺血、鬆弛平滑機、利尿、抗動脈硬化、增強性功能、抑菌、鎮咳祛痰、平喘、降壓、抗遺傳損傷、提高免疫力、防治糖尿病並發症、增白皮膚、改善腦缺血、降血糖、抗心肌缺氧等藥理作用及散風、明目、下氣、行血等功用。
【宜忌】
1.血虛氣弱者及孕婦慎服。
2.烏頭為之使(《本草經集注》)。
3.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本草彙言》)。
4.肝虛,受孕,二者禁用(《得配本草》)。
十一.刺人參
刺人參為五加科植物東北刺人參的根。分布在吉林等地,春、秋季采挖、曬幹。
【性味】性溫,味苦、辛。
【成分】刺人參內含揮發油(油中的主要成分為單萜烴類、倍半萜烴類及其含氧衍生物)、三萜皂苷類、香豆精、酚類、蛋白質、有機酸、鞣質、多糖等。
【功用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