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現實與夢想(1 / 2)

滇省,中華西南屏障,萬千大山連綿不絕,高原湖泊點綴其間,造就了滇省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氣候環境,素有中華“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之稱。

在滇省莽莽大山中,有一個個中小型盆地,滇人稱其為“壩子”,而這些壩子,地勢相對平坦,土壤相對肥沃,水源相對豐富,交通較為便利。自古以來,壩子就是這片紅土地上的各族聚居地,它們往往是某個區域人口最多,交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隨著時代發展,一個個中小型城市在壩子上建立發展起來,高速公路、鐵路連接各個壩子,從此天塹變通途,也倒讓這塊古老的紅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彩雲,位於滇省中部偏西,是滇西交通咽喉,通往滇西八地州必經之地,蒼洱地區的東大門。整個縣四麵環山,中有平原湖泊,是滇省排得上號的大壩子。

時值六月中旬,高考剛剛結束,中國南方正處於炎熱時節。午後,太陽炙烤著彩雲壩子,絲絲熱氣彌漫在空氣中,使得空氣都扭曲起來。

彩雲壩子裏最大的湖泊叫青龍湖,方圓十裏,深處可達五六米,淺處冒出一叢叢水草,湖中魚蝦眾多,因此湖邊常有老者垂釣。藍天白雲碧波釣翁,倒也是一副美麗畫卷。

青龍湖偏僻的一個角落,岸邊草地上坐著一個垂釣者,頭戴麥稈編織成的草帽,上身穿一件白襯衣,下身穿一條軍綠色休閑褲,腳穿一雙市麵上很便宜的黑色球鞋。

垂釣者一動不動,眼睛緊盯湖麵上的魚漂,突然間一圈圈漣漪蕩漾開來,魚漂微微上下起伏,垂釣者微微一笑,嘴角揚起一個好看的弧度,但他卻一動不動,似在等待什麼。

猛地一下,魚漂斜斜地被拖入水下,自湖麵上消失,又忽然間從水下竄出,整個浮於水麵。

就在此時,垂釣者動了,隻見他右手迅速握住那用金竹做的約有大拇指粗的魚竿,用力向後揚起魚竿,魚竿頂端呈現一個優美的弧度,一條巴掌大的鯽魚被拉出水麵,在陽光的照射下,剛出水的鯽魚有點金光閃閃的色澤,努力蹦跳扭動,奈何再也逃脫不了了。

垂釣者站起來,把魚從魚鉤上取下,放入魚簍,魚簍被放置在湖邊的淺水處,釣起來的魚放入其中,能使魚不至於很快死去。他抬頭看了看天,露出一張在滇省很少見的白皙臉龐,這竟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夥,高一米七二左右,戴一副黑邊眼鏡,算不得帥氣,但勝在斯文清秀。

小夥名叫楊信,青龍湖旁河下村人,剛參加完高考,正是最清閑的時光。楊信家貧,性格內向,處得好的朋友又不在本鎮,所以隻能靠釣魚打發時間了,不過垂釣碧波之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正是他很向往的事。

楊信父親年輕時以初中畢業的水平參軍入伍,在當時的部隊以這樣的文化水平參軍入伍算是可以培養一下,部隊本來是打算要送楊信父親去軍校深造一下的,奈何楊信父親當時腦袋抽風,不顧上級勸阻毅然退伍。回到家鄉在當地中學教了兩年書,那個年代教師待遇實在一言難盡,楊信父親不甘寂寞,還是想折騰折騰,於是跳出體製單幹。奈何他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幾年之後,什麼也沒幹成,隻得務農了。如今這些事也隻是父親偶爾提及,黯然唏噓罷了。

楊信在家裏排行老二,上麵還有一個大哥楊智,現在正在外省上大學。現在家裏馬上又要出一個大學生,家裏早就因為兩兄弟讀書而陷入貧困,全家人一時陷入愁苦中。

“已經午後,也該回家了”,楊信心想。自一大早出來釣魚直到現在,楊信也早已經餓了。父母也習慣了楊信的生活規律,把飯菜留好給他就去忙了。楊信兄弟倆一直是父母的驕傲,從小兄弟倆就沒讓父母操過心,很多和兄弟倆同齡的男孩子早就不讀書了,要麼出去打工,要麼成了小混混,兄弟倆特別是楊信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成績優異,村裏村外誰人不知。

收起魚竿魚簍,楊信離開青龍湖,踏上田間小路,往河下村走去。

回到家中,楊信熱過飯菜,正吃著,父母回來了。楊信決定跟父母講一下自己考慮了很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