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作家斯托夫人於185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本書以其對當時美國黑奴悲慘生活的反映和反對奴隸製的觀點,而深受當時美國北方自由州人民和世界反奴隸製人民的認同,成為19世紀最暢銷的讀物之一。這部書中呈現出的廢奴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了美國內戰的地區局部衝突,所以林肯總統稱斯托夫人為“寫了一部書,引發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在書中作者通過近乎同時推進的兩個故事展示了黑奴截然不同的命運。第一個故事是湯姆叔叔的悲慘經曆。湯姆叔叔是一個逆來順受、把宗教作為全部精神寄托的老實人,他的主人將他賣到南方之後,他先在寬容溫和的主人聖克萊爾家工作,但後來流落到了暴戾的奴隸主雷格裏手裏,每天遭受繁重的勞動和惡劣的生活環境,最終被暴打致死。第二個故事是伊萊紮一家的逃亡之路。黑奴伊萊紮和她的丈夫喬治都是有反抗意識的黑人,他們在“地下鐵路”組織的保護和轉運下,最終逃到了加拿大,並獲得了自由。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社會型作品,通過表現人物的遭遇、命運和情感,表現了奴隸製給黑奴造成的壓迫,具有鮮明的反奴隸製的精神。雖然現在奴隸製已經遠去,但是人們對於自由的向往和對禁錮的抗爭依然在進行,所以這部小說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由於斯托夫人個人的宗教與曆史局限,這部書的情節有諸多不足之處,對人物的刻畫也缺乏真實性。盡管如此,這部小說經過了一百五十餘年的歲月而流傳不衰,足以證明它不朽的價值。我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也要透過故事本身,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種族平等的人文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