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權衡“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1 / 3)

談判過程中的僵局處理決策同樣是經曆了上述複雜的過程,特別是談判主體在關鍵的談判點上,是采取妥協讓步還是堅持強硬的立場往往關係到整個談判的成敗。

由於談判主體雙方在信息上存在的不完全性,時間的限製性,影響決策因素的多樣性等,這些都是製約談判主體在做決策時需要考慮的,因此談判的雙方都不會追求最佳的結果,雙方會采取同樣的滿意策略,以使得談判雙方達成共識。

妥協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使談判者失去了一些利益,但這種失去是為了更長遠的獲得。當然,我們所說的妥協是適度妥協,而並不是沒有原則的妥協。

在這個日益強調經濟協作的商業社會中,人們從事商務談判的目的通常是尋找一種長期、穩定的雙贏合作關係,這種關係是以雙方之間某些需求的相互補充為基礎的,其目的則是為了雙方共同利益的長期實現。在許多時候,進行商務談判活動的雙方都希望談判會有一個好結果,他們的目標是減少費用與風險,讓自己都能從對方處獲益。

正所謂有得必有失,任何談判活動都是在雙方互相競爭和互相妥協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果隻想一味地爭奪更多的利益,而不願意某些方麵做出適度的妥協以滿足對方的合理需求,那雙方就不可能達成協議。不願妥協的人,往往是想追求完美的,但在現實生活中,追求完美隻能成為一種境界與奮鬥目標,在競爭日益激烈、節奏越來越快的市場環境中,更加崇尚快速決策與團隊協作,而適度地妥協就像是促進雙方合作的潤滑油。

當然,適度妥協並不是沒有原則的妥協,妥協要把握一個“度”。不能因為妥協,而喪失了原則;也不能因為妥協,而偏離了談判的最終目的。一句話,妥協是為了讓談判達到一個更好的結果。妥協本身是一個積極的舉措,而不是消極的行為。有些東西是不能妥協的,比如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西門子家電中國區總裁蓋爾克先生就曾說過,西門子在產品質量方麵永不妥協,“絕不為短期利益犧牲未來”。所以,明白什麼是不可以妥協的與明白如何妥協同樣重要,都是為了實現企業的最終談判目標。

日本一家著名的汽車公司在美國剛剛“登陸”時,急需找一家美國代理商來為其銷售產品,以彌補他們不了解美國市場的缺陷。當日本汽車公司準備與美國的一家公司就此問題進行談判時,日本公司的談判代表路上塞車遲到了。美國公司的代表抓住這件事緊緊不放,想要以此為手段獲取更多的優惠條件。日本公司的代表發現無路可退,於是站起來說:“我們十分抱歉耽誤了你的時間,但是這絕非我們的本意,我們對美國的交通狀況了解不足,所以導致了這個不愉快的結果,我希望我們不要再為這個無所謂的問題耽誤寶貴的時間了,如果因為這件事懷疑到我們合作的誠意,那麼,我們隻好結束這次談判。我認為,我們所提出的優惠代理條件是不會在美國找不到合作夥伴的。”

日本代表的一席話說得美國代理商啞口無言,美國人也不想失去這次賺錢的機會,於是談判順利地進行下去。

美國在談判開局階段就設法顯示自己的實力,使談判開局就處於劍拔弩張的氣氛中,對談判進一步發展極為不利。而日本發現談判對手在刻意製造低調氣氛,這種氣氛對己方的討價還價十分不利,如果不把這種氣氛扭轉過來,將損害己方的切身利益。

本案例中,日本談判代表采取主動進攻式的策略,阻止了美方謀求營造低調氣氛的企圖。從而可以扭轉不利於己方的低調氣氛,使之走向自然氣氛或高調氣氛。

2004年4月21日,在華盛頓,第15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僅用了4個半小時的會談時間,便就知識產權保護、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等重要議題達成共識,並簽署了八項協議和換文。雙方均稱讚這次中美商貿聯委會取得了“圓滿成功”。美國商務部長埃文斯則稱這次會談是中美關係發展史上的“裏程碑”,而事實上這的確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合作會談。

任何一次成功的談判都離不開談判雙方的妥協,這次會談當然也一樣。在這次會談的過程中,中國代表表現出了友好協商、共同合作態度,而中國持這種態度實際上是采取了一種“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的戰略,暫時的妥協是為了更長遠利益的實現,局部的讓步是為了整體利益的平衡。從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雙方談判結果來看,中方做出了不少重大讓步,如中國承諾無限期延長原定在2004年6月1日強製實施的無線局域網加密標準的實施時間。中國方麵做出的這些讓步和妥協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發展出自己的高新技術,就需要用比較低的成本學習和率先模仿他國的技術,如果不願意在當前付出相應的代價,那麼國家以後的高新技術發展就會受到更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