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發現文化的江山(1 / 3)

《山海經》的世界,就包含了青銅時代和玉器時代。考古學認為,《山海經》反映的世界,處於金石並用時期,還把玉器當作新石器的一部分。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玉器與石器的差異不在於材質,而在於功能。玉雖被稱作“美石”,但其材質顯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美”字,它強調了玉器的審美功能,以區別於石器的實用性。所以,我們更傾向於用審美的方式來稱呼那個時代,不是稱作“金石並用”,而是稱為“金聲玉振”。

相比之下,在《山海經》裏,是“金聲”初起,而“玉振”已大作,明顯有一個玉文化的體係存在,葉舒憲在《山海經的文化尋蹤》中談到,在夏商周還沒有開始,漢字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在中國境內已經有八個文化是崇拜玉禮器的,中國在四千年前已經被玉文化先統一了。我們舉雙手同意他的這一說法,但他接著又說了一句,就是那時中國還沒有,整個東亞這塊已經被玉文化統一了。為什麼要說“中國還沒有”呢?那時,沒有王朝中國,還有文化中國呀,那被玉文化統一了的不就是文化中國?好在還有我們認領。

用王朝中國的史官文化來看,《山海經》無非“怪力亂神”而已;從文化中國的角度來看,《山海經》的世界則是一座史前文化的江山,是文化中國賴以成長的搖籃。我們重讀中國曆史,尤其是文化中國的曆史,要從《山海經》開始,《山海經》可以說是一部玉器時代流傳下來的文化中國圖誌,雖為曆代王朝所屏蔽,卻被文化中國不斷重啟。

王朝中國是青銅時代的產物,代表著“金”,文化中國是玉器時代的產物,其本為“玉”,可以說,文化中國是禮玉文明的一個政治成果。以良渚文化遺址所反映的國家樣式為例,我們似可確認,那是一個信仰與審美的國度,也有權威,但基於文化認同。

這樣“文化中國”與“王朝中國”,就從根本上區分開了。因為,王朝中國是由文化中國“西化”而成的文明古國的改良版,所以,青銅時代的世界體係,終於在“金玉良緣”的王朝中國畫上了完滿的句號。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大古國相繼消亡以後,繼之而起的王朝中國,在與文化中國的互動中,又將文明古國的國脈延長了約三千年。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曆史應該有五千年。可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考古,證明了孔子引用的“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周書·多士》),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隻有三千多年。但殷墟不是起點,而是高峰。那麼,起點在哪裏?孔子還說過“祖述堯舜”和“殷因於夏禮”,說明殷的前麵還有個夏,說殷人繼承了夏的禮儀製度,那就是已經把夏當作一個世襲製的王朝國家。夏的前麵,還有堯和舜,他們的國家有可能是個尚賢與禪讓的方國聯盟。孔子追溯曆史的起點到此為止,他不像古希臘人那樣用神話作為曆史開頭,而是正相反——“不語怪力亂神”。到了太史公寫《史記》時,其眼光超越孔子,將曆史的起點追溯到炎黃,以黃帝為首,為炎黃子孫的曆史開了個頭,形成了帝王世係的曆史和王朝史觀的敘述方式。

《山海經》的世界,就包含了青銅時代和玉器時代。考古學認為,《山海經》反映的世界,處於金石並用時期,還把玉器當作新石器的一部分。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玉器與石器的差異不在於材質,而在於功能。玉雖被稱作“美石”,但其材質顯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美”字,它強調了玉器的審美功能,以區別於石器的實用性。所以,我們更傾向於用審美的方式來稱呼那個時代,不是稱作“金石並用”,而是稱為“金聲玉振”。

相比之下,在《山海經》裏,是“金聲”初起,而“玉振”已大作,明顯有一個玉文化的體係存在,葉舒憲在《山海經的文化尋蹤》中談到,在夏商周還沒有開始,漢字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在中國境內已經有八個文化是崇拜玉禮器的,中國在四千年前已經被玉文化先統一了。我們舉雙手同意他的這一說法,但他接著又說了一句,就是那時中國還沒有,整個東亞這塊已經被玉文化統一了。為什麼要說“中國還沒有”呢?那時,沒有王朝中國,還有文化中國呀,那被玉文化統一了的不就是文化中國?好在還有我們認領。

用王朝中國的史官文化來看,《山海經》無非“怪力亂神”而已;從文化中國的角度來看,《山海經》的世界則是一座史前文化的江山,是文化中國賴以成長的搖籃。我們重讀中國曆史,尤其是文化中國的曆史,要從《山海經》開始,《山海經》可以說是一部玉器時代流傳下來的文化中國圖誌,雖為曆代王朝所屏蔽,卻被文化中國不斷重啟。

王朝中國是青銅時代的產物,代表著“金”,文化中國是玉器時代的產物,其本為“玉”,可以說,文化中國是禮玉文明的一個政治成果。以良渚文化遺址所反映的國家樣式為例,我們似可確認,那是一個信仰與審美的國度,也有權威,但基於文化認同。

這樣“文化中國”與“王朝中國”,就從根本上區分開了。因為,王朝中國是由文化中國“西化”而成的文明古國的改良版,所以,青銅時代的世界體係,終於在“金玉良緣”的王朝中國畫上了完滿的句號。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大古國相繼消亡以後,繼之而起的王朝中國,在與文化中國的互動中,又將文明古國的國脈延長了約三千年。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曆史應該有五千年。可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考古,證明了孔子引用的“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周書·多士》),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隻有三千多年。但殷墟不是起點,而是高峰。那麼,起點在哪裏?孔子還說過“祖述堯舜”和“殷因於夏禮”,說明殷的前麵還有個夏,說殷人繼承了夏的禮儀製度,那就是已經把夏當作一個世襲製的王朝國家。夏的前麵,還有堯和舜,他們的國家有可能是個尚賢與禪讓的方國聯盟。孔子追溯曆史的起點到此為止,他不像古希臘人那樣用神話作為曆史開頭,而是正相反——“不語怪力亂神”。到了太史公寫《史記》時,其眼光超越孔子,將曆史的起點追溯到炎黃,以黃帝為首,為炎黃子孫的曆史開了個頭,形成了帝王世係的曆史和王朝史觀的敘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