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在我國明代嘉靖之前,佛教始終是教育,即佛陀的教育,行使著教育的功能。而佛教文化的本質是無神論的文化(因為佛就是覺悟的人,而不是神)。
道家
道家,指信奉老莊學說的哲學學派,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以老子“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天地萬物的本源、構成、變化,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老子》是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闡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等係統的道家思想理論,該書的問世,標誌著道家思想的正式形成。到了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莊子,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哲學基本立場,提出了“齊物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還提出了“逍遙遊”的思想境界,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哲學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莊子和門人著有《莊子》一書,以故事的形式解說了道家學派的思想。
一般而言,道家既包括老莊創立的道家學派,也包括後世在東漢末年創立的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
儒、釋、道三家堪稱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三家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場與根本特質的同時,也互相吸收融合。實際上,中華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交彙融合,或者說是三教合一,相輔相成,這是中華文化的本體,不是外人強加給我們的,而是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的共識。
由此可見,儒、釋、道三家的發展曆史,是中國文化融合精神的最佳體現。正是有了儒、釋、道的共同培育,中華文化才能有如此久遠且影響廣泛的發展。儒、釋、道成為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構築起了中華文化的廣袤空間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所以,要對中華文化的三個根——儒、釋、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就儒家來講,有《儒藏》,也就儒家典籍的文庫、儒家著作的總彙,正在編纂彙集中,計劃2025年完成,規模將超過《四庫全書》。單說按照經、史、子、集四部來分類的《四庫全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363冊、約9.97億字,想想看,一個人自出生開始,每天就讀一冊,100年剛好讀完這些書,但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就佛家而言,也有《大藏經》,是佛教經典總集,簡稱藏經,又稱一切經,版本眾多,有數萬卷。按文字的不同,現存大藏經又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係。而道家也有《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自古以來也有眾多版本,體量龐大。
如果想全部讀完上述經典,已是不可能,但人又要學,怎麼辦?那就需要有抓手。比如儒家可以學《論語》,但更容易能落到實處的是《弟子規》;道家可以學《老子》《莊子》,但更容易能落到實處的是《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和《太上感應篇》都隻有1000多字,讀一遍也就十幾分鍾。盡管文字淺顯易懂,但智慧卻不容小視。有智者曾指出:“把《弟子規》和《四庫全書》放在天平兩端,兩個重量是相等的;《弟子規》就是‘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四庫全書》的生活化,是能落實的,不能落實就變成玄學。”同樣,《太上感應篇》就是對《道藏》的落實。《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而《太上感應篇》是去惡為善的教育,不可不重視。
據考證,在我國明代嘉靖之前,佛教始終是教育,即佛陀的教育,行使著教育的功能。而佛教文化的本質是無神論的文化(因為佛就是覺悟的人,而不是神)。
道家
道家,指信奉老莊學說的哲學學派,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以老子“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天地萬物的本源、構成、變化,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老子》是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闡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等係統的道家思想理論,該書的問世,標誌著道家思想的正式形成。到了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莊子,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哲學基本立場,提出了“齊物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還提出了“逍遙遊”的思想境界,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哲學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莊子和門人著有《莊子》一書,以故事的形式解說了道家學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