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臥佛寺另一側的一間小房子裏,還有一個被當地華人稱之的小靖國神社,裏麵供奉著多個在此戰死的日軍軍人的牌位。牌位擺放在一個低矮的木桌上,牌位上的字很小,帶領我們前去的當地的一位華僑提醒說,看牌位上的字時要蹲著看,如果彎腰去看,就等於是給日本侵略者又鞠了一個躬。
????這位華人隻有20多歲,出生在緬甸,他的善意提醒讓我很是感動。
????這間小房間裏,還擺放著一個相冊,裏麵的照片全是日本人在緬甸各地修建的慰靈塔、招魂碑以及寺院等。
????不得不承認,密支那是一個無比美麗的城市,發源於西藏察隅的伊洛瓦底江穿城而過,英殖民時栽植的樹已成參天之木,將整個城市掩映其中,惟一比大樹還高的建築是軍方的瞭望台。目瑙縱歌節作為當地主要的民族克欽族的狂歡節,亦是當地各方政要及商賈的交流平台。當地軍政府以及各民族武裝組織的首腦均會赴會,他們乘坐著防彈車而來,然後在戴著耳麥和墨鏡的安保人員的護衛下,與民同歡。
????一年多之後我去緬甸中部城市曼德勒的時候,看到的依然是同樣的景象。
????站在距離曼德勒城20公裏的自敢山上,全城的風景一覽無遺,這裏被當地人認為是風光最好的地方。自敢山的山頂有一座由日本人出資修建的巨大的金色佛塔,塔的白色基座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幾千個日本軍人的名字,這座塔的四麵,還有許許多多各樣的慰靈塔、悼魂碑、鎮魂牌等。
????旅緬遠征軍暨後裔聯誼會副會長王玉順是我後來在尋訪中國遠征軍老兵時認識的一位朋友,他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不斷地有日本人來到緬甸尋找陣亡士兵,並陸續修建了這些祭祀之物。
????在一個1993年修建的墓碑上,甚至還有“軍馬七百六十三頭”的記述。
????《國際先驅導報》2009年4月的一則報道稱,其實,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都零星地散落著日本二戰軍人墓地。位於新加坡楊厝港培立道和泉合道的交界的日本人公墓就埋葬了上萬名“皇軍”、三百多個妓女或“從軍慰安婦”的遺骸。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就開始建設這些海外墓地。日本政府在開展“賠償外交”彌補侵略行為給亞洲造成的災難的同時,也采取了包括修建海外陣亡者墓地等一係列舉措。1952年3月,日本國會先後通過“戰歿者遺族及戰傷者援護法”等法律,對包括在國外服刑的戰犯以及根據戰時“國總動員法”被征用的人員進行撫恤。進入60年代後,日本政府加強了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援助,並在此過程中將許多陣亡軍人遺骸遷回國內,或者在海外就地修建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