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國雖是番國,但處在淮江之尾,宜湖之濱,有淮江天險,又有橫湖阻隔,也算偏安一隅。

平南在元時蒙古語叫做“岱欽”,翻譯過來是“戰將”的意思。

元順宗時,曾是漢蒙混居的一個邊疆行省。雖然叫省,但在古代沒有省長一說,當地最大的官位叫做平章政事,總攬“岱欽”軍、政、民大權。

這位平章政事姓陸名懷遠,字衷英。百年之前,屬南宋朝。彼時朝廷羸弱,國將不國,蒙古勢力一路南下,將走投無路的南宋軍民們趕到了崖山海岸。宋軍不敵,十萬軍民投海自盡。陸家先祖,正是領軍大將陸秀夫,此人剛正不阿,誓死不降,他欲要投海,又不忍年僅五歲的幼帝趙昺如此殞命,便托付給兵士,叫兵士們一定殺出重圍,保小皇帝一條性命。不想小皇子遣散兵士,隻說:忠臣義士全都投海了,難道我這個國君還投不得麼。

陸秀夫心灰意冷,又深感趙昺心懷,負著他投海自盡了。

明人說“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便由此來。

陸家雖是將門,但王朝覆滅之下,焉有完卵?陸家後人隱姓埋名,遠走他鄉。到元成宗時,在“岱欽”落下腳歇,由此紮了根。到元順宗時,陸家人幾經發展,已經成了當地一大士族。

元朝推行蒙漢相融,見陸氏在當地已然成了望族,索性叫陸家提領了“岱欽”,陸懷遠當時正是陸家的主事人,被朝廷委任為平章政事,全權負責“岱欽”事宜。

朱元璋同誌“開局一個碗,組排上王者”,拳打並起群雄,腳踢蒙古貴族,終於統一全國,建立明朝。

明立之後,“岱欽”也落入大明疆域中,但此地離應天府千裏有餘,實難統禦,太祖下詔,撤了“岱欽”的名頭,因此處在南蠻之地,改稱“平南國”,又封陸懷遠為平南國王,列為明朝番國,以明為尊。

太祖皇帝的意思很明顯,地方太遠,不好管理。留下麻煩,丟了可惜。不如搞個小國,列為番邦,拱衛大明邊境。

如今已到明熹宗天啟元年。迄今,平南國傳九世十五帝,到天啟年,正是平鑲帝陸真機即位。

此時明朝已是內憂外患,強弩之末。但平南國幾經發展,又遠離諸多戰事,繁榮安定,四海升平。

陸家世代習武,到平鑲帝陸真機這一代,已是名動一方的武林世家。陸真機雖是帝王,但也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陸真機育有三子,長子陸準日,早夭。次子陸準月,自小喜歡宮中一位婢女,不敢聲張,尚未束發,便鬱結而死。隻剩下幼子陸準星,陸家是皇族,皇脈之氣全凝在陸準星身上,這位剛一出生就得到千萬人關愛的小皇子地位尊崇,甚得父親溺愛,含在嘴巴怕化了,合在手心怕跑脫了。

陸準星長到十六歲,生的眉目清秀,唇紅齒白。陸真機請了兩位當世大儒來做陸準星的東宮講學。

一位姓顧名炎武,一位姓黃名宗羲。陸準星稱為“顧師傅”和“黃師傅”。

二師之中,顧炎武專教儒道釋經、黃宗羲專授琴棋書畫。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熏陶之下,陸準星生就得宅心仁厚,性情超然,識文斷字自不必說,更有一股世外方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