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醫學裏,“痰”和“瘀”是指人體髒腑功能失常、津血運行失調,停聚於體內或局部的兩種概念不同的病理產物。它是在人體髒腑功能病變的情況下或外邪(風、寒、暑、濕、燥、火及疫毒)侵襲導致發病,造成津血在體內運行輸布障礙,停聚於人體髒腑組織器官,影響津血在經脈內正常循行。這些病理性產物的存在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和加重,成為致病的毒邪。
津液是指人體內部一切滋養組織器官、濡潤孔竅關節的正常水液而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營養物質之一,包括唾液、胃液、腸液、關節腔內的液體以及淚、涕、汗等。水液攝入人體後,通過胃的“遊溢精氣”,經脾吸收“散精”,為胃行其津液,上輸於肺,通過肺的宣肅功能,通調三焦水道,期間有清有濁,清中之清者,經肺宣發,運載到全身各部乃至肌腠皮毛。清中之濁者,經肺的肅降,三焦的決瀆,下歸於腎,經腎陽的氣化作用,其濁中之清者,氣化上升於肺,布散全身;濁中之濁者,輸入膀胱排出體外。
血液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經心肺的氣化作用而成,故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內經》)的說法。血液的生成是以水穀精微、營氣和精髓作為物質基礎,通過脾(胃)、肺、心、肝、腎等髒器功能活動才能完成。血液生成之後對全身各部起著濡養和滋潤作用,所以《難經二十二難》說“血主濡之”。
津液和血液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營養物質,也是髒腑組織器官進行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津液和血液的生成同源於飲食的水穀,生理上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關係,對人體起著滋養作用。津液在運行過程中既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同時擔負著供應人體組織器官的需要。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生理上密切相關,相互轉化,相互依存,“津血同源”決定了盛則同盛,衰則同衰的相關性。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致病。津液不循常道,或者停聚於人體局部組織器官,或津液的質量發生變化,稠濁積聚,常可引起人體血液運行不暢。血液在脈管中的正常運行被破壞,不循常道溢於脈外,或血液停聚不行,或血液的質量發生變化,出現稠、濁、黏、凝、聚的病理改變,影響血液的正常循行,或血液瘀積在脈管內,使血液循行的通道狹窄澀滯不暢,從而導致體內或局部的血運障礙,同時也常引起人體內或局部津液的循行失常。這就是病理上的“痰瘀相關”論。
生理上的“津血同源”推理出病理上的“痰瘀相關”,演繹出“痰瘀同治”的論點。痰瘀毒邪論是經過反複實踐,反複應用,從而得出:①津液、血液同源於飲食的水穀——“津血同源”。②津液不行凝化成痰,血溢脈外停聚成瘀;痰凝礙於血運,以致成瘀;瘀阻滯於津行,以致成痰——“痰瘀相關”。③痰瘀為病:治痰需當活血,使痰消瘀散;治瘀須應化痰,使瘀消痰除,“痰瘀同治”。從而得出疑難病證治痰不忘活血、化瘀須當祛痰的痰瘀同治的治療思路。
由於痰瘀病邪形成的病因不同、正氣的強弱有別和病邪侵犯人體後的部位、範圍對髒腑影響的程度有差異,所以病理變化亦有區別,臨床表現比較複雜,病邪性質寒熱錯綜難辨,正氣強弱虛實夾雜難分,且日久不愈而成疑難頑症者居多,給辨證治療帶來了困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疑難頑症治不難,化痰祛瘀放在前”,實際運用中“若是效果仍不驗,藥物應把風藥添”,祛風藥可提高化痰祛瘀藥的療效,故有“化痰祛瘀的增效劑”的說法。
在實踐中,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痰瘀相關病”,在認識中不斷掌握痰瘀病邪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以“痰瘀同治”的思想觀點,選用行之有效的化痰祛瘀藥物,解決久治不愈的疑難頑症,改善其治療水平和生活質量。這對於挖掘祖國醫學寶庫,繼承發揚中醫事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津液與血液的關係——津血生理同源論
津液和血液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營養物質,也是髒腑組織器官進行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津液和血液的生成同源於飲食的水穀,生理上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關係,對人體起著滋養作用。津液在運行過程中既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同時擔負著供應人體組織器官的需要,起著滋潤作用。《靈樞·癰疽篇》說:“津液和調,變化而赤是為血”,意思是說人體的津液和血液是相互補充的,當人體疾病造成的大出血,致使血液流失引起循環容量不足的時候,此時人體組織內的津液通過滲透作用進入血液的循環,以補充人體循環血量的不足,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當人體由於疾病導致的高熱大汗、嘔吐、腹瀉引起體液嚴重不足時,人體血液中的部分津液水分滲透到人體髒腑組織器官之間,以維持其功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