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積累了上千年的臨床實踐證據,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我國健康服務大產業的發展,傳統醫學的治療理念逐漸為世界所接受,傳統醫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範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同時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行動計劃中指出,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要實施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這為傳統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互聯網+”醫療健康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製”。“互聯網+”醫療健康是助推這一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互聯網+”醫療健康依托互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的醫療健康服務和管理深度融合,必然對醫療服務模式、衛生管理方式、疾病預防控製、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等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解決醫療衛生資源縱向流動、實施分級診療、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監管效率,以及對於居民的就診模式、支付方式和健康管理等都將產生深刻影響和變革。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傳統中醫中藥行業如何找尋出路、繼往開來取得新的進展並更加完善、便捷地服務人民、惠及大眾是亟需考慮的問題。

“互聯網+中醫”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包括通信技術、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與傳統中醫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中醫健康服務業態的總稱,廣泛應用於醫療服務、公共衛生、中醫藥管理、醫療保障綜合管理等傳統醫療衛生各個領域,包括網絡健康教育、個人健康信息查詢、在線疾病風險評估和疾病診療谘詢、網上就診預約、網上或遠程中醫診療、線上醫療支付、互聯網延伸醫囑與電子處方、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中藥智能煎煮、在線健康監測、慢性病管理、中醫康複指導以及由雲醫院、網絡醫院等提供的多種形式的中醫醫療健康相關服務。其代表了我國中醫領域新的發展方向,有利於解決我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日益增加的中醫藥需求之間的矛盾;有利於居民方便、及時、快捷地獲得醫療、健康谘詢、健康教育等服務;有利於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製度的形成,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複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也為居民實施自我健康管理和“治未病”健康保健提供便捷的手段,是未來中醫醫療服務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也必將帶動中醫醫療健康產業整個生態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