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菜根譚》的緣起
《菜根譚》這本書,在我小時候家裏就有——很粗糙的民間翻印本,加上年深月久眾手翻閱,更不成樣子。大概是由於從小學語文教學到研究生階段的各類“文學史”、“哲學史”都沒有提到過這本書,我也從來沒把這本書當回事兒。
直到有一年春天,在一次很平常的閑聊中,祖父對我說:“孫兒啊,看看《菜根譚》吧。學問就是要搞清楚天、地、人,你們現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地都搞清楚了,但還沒有搞清楚人是怎麼回事呢!看看《菜根譚》吧。”那一年冬天,祖父就去世了,這是他以古稀之年的人生閱曆,留給我的最後教誨。
於是我翻開了這本舊書,沒有想到,讀了一遍之後,接下來竟會一遍又一遍地翻閱。
也就是在這之後,我才發現:書店裏、地攤上,擺著《菜根譚》的各種版本;喜歡《菜根譚》的人其實有很多,他們都說《菜根譚》是一本給他們帶來了福氣的書。我相信他們的話,因為這在我身上也應驗了。
《菜根譚》是在明朝後期問世的,當時的社會商業繁榮,思想活躍,人們生活條件不錯,心理上也趨向追逐名利,向往奢侈生活,這與當今社會頗有幾分相似。其作者洪應明,早年也是一位積極進取的人,熱衷於追求功名利祿,經曆了一番風雨,晚年看破世態,歸隱山林,平心靜氣地總結他一生的成敗得失,寫出了《菜根譚》這部書。
雖然不列在“十三經”裏,也不被收入各類教材或學術史,但在老百姓的心中,這本書卻已經跟《論語》、《孫子兵法》一樣,成了一部經典。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他們對經典的要求,或許比學院派還高:不僅需要有最高的智慧,還需要簡潔明了,需要通俗易懂,需要對人有用,能給人帶來快樂與幸運……
這才是真正的經典!《菜根譚》就是這樣一部經典。
現在,出版社的朋友要做一套“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解讀”,邀請我從一係列傳統經典中選取一本,加以解讀。我見《菜根譚》也被列入其中,於是,我毫不猶豫就選擇了這一本。如今《菜根譚》的版本很多,但係統解讀《菜根譚》的書,好像還不多。希望我的解讀能讓更多的人走進《菜根譚》,更深入地理解《菜根譚》,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
咬得菜根,百事可成
一部洞徹社會人生、給人安身立命的書,理應取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書名才對啊,可這本書卻用了這麼一個平平淡淡,甚至有些老土的名字:菜根譚。
別看這個名字老土,它卻是有出處的。宋儒汪革說:“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菜根,就是蔬菜的根,它的意味是多方麵的。
菜根是很不起眼,容易被人丟棄的東西。同樣,《菜根譚》裏的一些話,也比較平實,講的似乎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道理,可也正是這些老生常談的道理容易被人忽視。
所有的菜,都是從根部長起來的,沒有菜根,就沒有各種各樣的蔬菜。所以,古人講:“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要想種出好菜,先要養好菜根。人的一生,要想過得幸福精彩,也要從根部培養。《菜根譚》就是教你如何把根養好,讓人生枝繁葉茂、有滋有味。
大家每天都吃蔬菜,但很少有人吃菜根。可到了窮困潦倒的時候,沒有蔬菜吃,人就隻能吃菜根了。到了那個地步,你會怎麼樣呢?沒出息的人會在窮愁中潦倒,一蹶不振。如果你仍然可以有滋有味地嚼著菜根,平靜地過日子,那就說明你是一條好漢,能忍受住生活的清貧,能經得住逆境的考驗,以後必成大器。須知:
富貴是無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貧賤是耐久之交,處得他好,他益你反深。
正如瓜果蔬菜、大魚大肉吃得太多,不一定對人有好處;而嚼點菜根,反倒使人清爽有神。
有一段時間,或許是受了《菜根譚》的影響,我特意找來很多菜根,比如白菜根、芹菜根,放在嘴裏仔細咀嚼:第一感覺都是粗糙,有的菜根寡淡無味,有的菜根澀澀的,有的菜根味苦。我對自己說,這就是人生本來的滋味啊!先得有菜根,然後才有五顏六色的蔬菜;先得能忍受一番清淡苦澀的光景,人生才有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