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規定了嚴格的紀律,連飲食都有明確的禁忌。學生對老師一定要有恭敬心,教學過程要有儀式感。人們漸漸認為背誦教材、有恭敬心和儀式感就是真正的學習內容。為了方便管理,學院還給師生設定了等級稱號。
但辦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全職學生,智者的教育是麵向全社會的。為了宣傳這門學問,師生們設計了更簡明的版本,還說學習這門學問是有“功德”的,最終能給自身帶來各種好處。老百姓總是愛誇大和盲從,可能你說的是“好處是一”,傳來傳去就會被變成“一百”,不過學院對此似乎並不介意。有很多百姓不願意自己下功夫學習,但是也認為這門學問很有用,就給學院捐助了一些食物甚至財產,學院當然也歡迎。作為精神上的鼓勵,學院會說這些捐助者是這門學問的讚助人,他們也有功德——至少有“福德”。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學院辦得越來越繁榮,具備了悠久的曆史、深厚的傳統、精密的儀式和森嚴的等級。這樣讓外人感到不明覺厲的學院再加上本來就帶有神秘色彩的學問,慢慢變得無比莊嚴和神聖。老百姓認為,哪怕買一本學院的教材擺在家裏都具有賜福和辟邪的功能。
就好像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數學變成了宗教一樣,傳播智者學問的各個學院也形成了一個個宗教組織。
而到了這個時候,那門學問在有些地方變得越來越複雜,在更多的地方則變得越來越簡單。很多人已經說不清智者的本意到底是什麼。
與此同時,學院外麵的社會也在進步。經過千百年的演化,另外一條路線上出了一個叫作“科學”的東西。人們不斷發明發現,積累科學和技術,終於迎來工業革命,普及了教育。現在的人從小就開始接受很好的邏輯訓練,很多人都能理解抽象和複雜的學說。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猜測,如果智者生活在現代社會,那麼他一定有辦法搞更高效率的教學?
2
佛學的真實曆史肯定比我們這個思想實驗複雜得多,但是這個實驗能說明一些問題。從佛陀、佛學到佛教,有沒有可能也發生過我們這個思想實驗中的演變?佛教裏是不是有一些儀式化的、形式主義的、舍本求末、買櫝還珠的東西?我們現代人有沒有可能把那些東西都剝離出去,直接學習佛陀的思想呢?
這未必不可能。學習物理學並不一定非得仔細研讀牛頓寫下的每一個字,更不必遵循劍橋大學當初或者現在的教學儀式,這個世界的物理定律就在那裏擺著,你完全可以重新發現物理學。
當代佛教中有一支叫作“上座部佛教”,被很多人稱為“小乘”,但是他們傳承的可能是佛陀最原本的學說,說的是個人如何自我修行。流傳於中國的、我們所說的“大乘”佛學,則大多是後人發展出來的學問,強調不但自己要修行,而且要“普度眾生”。
學院規定了嚴格的紀律,連飲食都有明確的禁忌。學生對老師一定要有恭敬心,教學過程要有儀式感。人們漸漸認為背誦教材、有恭敬心和儀式感就是真正的學習內容。為了方便管理,學院還給師生設定了等級稱號。
但辦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全職學生,智者的教育是麵向全社會的。為了宣傳這門學問,師生們設計了更簡明的版本,還說學習這門學問是有“功德”的,最終能給自身帶來各種好處。老百姓總是愛誇大和盲從,可能你說的是“好處是一”,傳來傳去就會被變成“一百”,不過學院對此似乎並不介意。有很多百姓不願意自己下功夫學習,但是也認為這門學問很有用,就給學院捐助了一些食物甚至財產,學院當然也歡迎。作為精神上的鼓勵,學院會說這些捐助者是這門學問的讚助人,他們也有功德——至少有“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