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的說話,就是在基於這種說話的基礎上來說的。它可能是一個口舌很笨的人的說話,但它是從台子上或人圈中間的位置下來,蹲著,真誠而平常的說話,它靠的不是誘導和賣弄,結結巴巴的話裏,說的是大家都明白的話,某些地方隻說一句二句,聽者就領會了。比如我說:“穿鞋吧。”你就把鞋穿了,再用不著我來說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穿鞋,鞋的發明人是誰,什麼是鞋底,什麼是鞋幫,怎麼個法兒去穿。這樣的說話,我是從另外一部長篇小說開始的,寫完《白夜》,我覺得這說法並不別扭,它表麵上看起來並不乍豔,骨子裏卻不是舊,平平常常正是我的初衷。那部長篇小說完成以後,曾引起紛紛揚揚的對號入座,給了我相當沉重的壓力,我卻也想,這好嘛,這至少證明了我的一種追求的初步達到:畢竟讀者讀這部小說使他們覺得他們不是在讀小說,而是在知道了曾經發生過的一段故事。它消解了小說的籬笆。當然,小說仍是小說,它是虛構的藝術,但明明知道是小說卻不是了小說,如麵對著鏡子梳頭、刮臉或擠臉上的癤子時,鏡子的意義已經沒有,麵對的隻是自己或自己臉上的癤子。
現在,我該說明一些與《白夜》有關的事了。
一、在《白夜》裏,穿插了許多目連戲的內容,不管我穿插目連戲的意旨如何,而目連戲對於許多讀者可能是陌生的。目連救母是一個很古老的民間故事,將目連救母的故事搬上戲劇舞台,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汴京的雜劇。在近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上,目連戲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即陰間陽間不分,曆史現實不分,演員觀眾不分,場內場外不分,成為人民群眾節日慶典、祭神求雨、驅魔消災、婚喪嫁娶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它是中國戲劇的活的化石。一九九三年秋天,我來到四川,在綿陽參加中國四川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觀看了五台目連鬼戲。我太喜歡目連戲的內容和演出形式,當時竭力搜集有關目連戲的資料。在《白夜》中所寫到的部分劇情文字,便是從那次會議上獲得的《川劇目連戲綿陽資料集》中,由楊中泉、唐永嘯、米澤秀等先生執筆整理的四本目連戲中摘錄的。同時,也參照了杜建華女士所著的《巴蜀目連戲劇文化概論》一書中所提供的劇目劇情。在此,向他們致謝。在一九九四年的夏天,我出遊到了蘇州東山,有幸參觀了金家雕花大樓,翻閱了這裏的簡介材料。《白夜》中所描寫的關於民俗館的建築的文字,便是引用了這簡介材料的部分內容,但我實在不知道這些簡介材料為誰整理,在此不能提名道姓,僅作說明並致謝意。一九九三年的十月,突然收到了嘉峪關市一個署名為張三發的來信,他在信中給我傾訴他的苦悶和無奈,同時,信的最後附有一頁他所編寫的《精衛填海》的寓言,讓我更進一步懂得他的心緒。這篇寓言我覺得改寫得不錯。當然,我們誰也沒有見過誰,《白夜》寫成後,我將他改寫的《精衛填海》的寓言引用在了結尾,我要向這位朋友道謝了。
《白夜》的說話,就是在基於這種說話的基礎上來說的。它可能是一個口舌很笨的人的說話,但它是從台子上或人圈中間的位置下來,蹲著,真誠而平常的說話,它靠的不是誘導和賣弄,結結巴巴的話裏,說的是大家都明白的話,某些地方隻說一句二句,聽者就領會了。比如我說:“穿鞋吧。”你就把鞋穿了,再用不著我來說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穿鞋,鞋的發明人是誰,什麼是鞋底,什麼是鞋幫,怎麼個法兒去穿。這樣的說話,我是從另外一部長篇小說開始的,寫完《白夜》,我覺得這說法並不別扭,它表麵上看起來並不乍豔,骨子裏卻不是舊,平平常常正是我的初衷。那部長篇小說完成以後,曾引起紛紛揚揚的對號入座,給了我相當沉重的壓力,我卻也想,這好嘛,這至少證明了我的一種追求的初步達到:畢竟讀者讀這部小說使他們覺得他們不是在讀小說,而是在知道了曾經發生過的一段故事。它消解了小說的籬笆。當然,小說仍是小說,它是虛構的藝術,但明明知道是小說卻不是了小說,如麵對著鏡子梳頭、刮臉或擠臉上的癤子時,鏡子的意義已經沒有,麵對的隻是自己或自己臉上的癤子。
現在,我該說明一些與《白夜》有關的事了。
一、在《白夜》裏,穿插了許多目連戲的內容,不管我穿插目連戲的意旨如何,而目連戲對於許多讀者可能是陌生的。目連救母是一個很古老的民間故事,將目連救母的故事搬上戲劇舞台,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汴京的雜劇。在近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上,目連戲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即陰間陽間不分,曆史現實不分,演員觀眾不分,場內場外不分,成為人民群眾節日慶典、祭神求雨、驅魔消災、婚喪嫁娶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它是中國戲劇的活的化石。一九九三年秋天,我來到四川,在綿陽參加中國四川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觀看了五台目連鬼戲。我太喜歡目連戲的內容和演出形式,當時竭力搜集有關目連戲的資料。在《白夜》中所寫到的部分劇情文字,便是從那次會議上獲得的《川劇目連戲綿陽資料集》中,由楊中泉、唐永嘯、米澤秀等先生執筆整理的四本目連戲中摘錄的。同時,也參照了杜建華女士所著的《巴蜀目連戲劇文化概論》一書中所提供的劇目劇情。在此,向他們致謝。在一九九四年的夏天,我出遊到了蘇州東山,有幸參觀了金家雕花大樓,翻閱了這裏的簡介材料。《白夜》中所描寫的關於民俗館的建築的文字,便是引用了這簡介材料的部分內容,但我實在不知道這些簡介材料為誰整理,在此不能提名道姓,僅作說明並致謝意。一九九三年的十月,突然收到了嘉峪關市一個署名為張三發的來信,他在信中給我傾訴他的苦悶和無奈,同時,信的最後附有一頁他所編寫的《精衛填海》的寓言,讓我更進一步懂得他的心緒。這篇寓言我覺得改寫得不錯。當然,我們誰也沒有見過誰,《白夜》寫成後,我將他改寫的《精衛填海》的寓言引用在了結尾,我要向這位朋友道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