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無意作詩人而成了有許多名作傳世的詩人,有《文山集》。祥興元年(1278年)十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汕尾海豐縣北)兵敗被俘,元軍統帥張弘範追擊在崖山(今廣東江門新會區南海中)的幼帝趙昺,挾持文天祥同往,並派李恒元帥至文天祥船上,強迫他招降堅持海上抗敵的南宋主將張世傑。文天祥不從,“書此詩遺之,李不能強,持詩以達張”。張弘範讀後,“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文山集·過零丁洋》附記)“零丁洋”,即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一片布滿零星島嶼的海區,當年給張弘範讀的《過零丁洋》一詩,乃文天祥被挾持途中經零丁洋而作。
詩的前六句,以極為形象而概括的筆觸,追述了自己自德祐元年(1275年)起兵勤王,於祥興元年(1278年)被俘時為止曆時四年的戰鬥曆程:先是考中狀元被朝廷起用,後來在四年中浴血奮戰,曆盡千辛萬苦,但國勢終於無法挽回,個人的命運也如雨中的浮萍。回憶當年在江西萬安的贛江惶恐灘兵敗撤退,心頭是多麼誠惶誠恐,眼看今日失去自由而漂泊在零丁洋裏,又是何等孤苦伶仃!——在敘事中奔湧一股感人肺腑的深情與真情,毫無矯飾之處,情調悲多於壯,甚至有些“低沉”,簡直就是一闋英雄末路的悲歌。但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死的南冠卻吹起了最後的一道衝鋒號,視死如歸的階下囚卻擂動了最後的一通鼙鼓!生與死,這是古往今來芸芸眾生一個現實而又形而上的命題。文天祥的這一聯警句,充盈著一股多麼浩然的正氣,包容了多麼壯美的思想感情,表現了對生命真諦的多麼深刻的理解與謳歌嗬!這種警句,真可以令懦夫立誌,使壯士起舞!
警句,不是向壁虛構、徒事雕琢的結果,而是生活與思想的結晶,是人格美的閃光。文天祥的詩以元兵攻破臨安為界,分為前後兩期,由於後期生活的變化與思想的曆練,作品的內容和風格與前期很不相同,如“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滿江紅·和王夫人〈滿江紅〉韻》),“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除夜》),“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正氣歌》),都是後期可歌可泣的傳世之作。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無意作詩人而成了有許多名作傳世的詩人,有《文山集》。祥興元年(1278年)十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汕尾海豐縣北)兵敗被俘,元軍統帥張弘範追擊在崖山(今廣東江門新會區南海中)的幼帝趙昺,挾持文天祥同往,並派李恒元帥至文天祥船上,強迫他招降堅持海上抗敵的南宋主將張世傑。文天祥不從,“書此詩遺之,李不能強,持詩以達張”。張弘範讀後,“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文山集·過零丁洋》附記)“零丁洋”,即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一片布滿零星島嶼的海區,當年給張弘範讀的《過零丁洋》一詩,乃文天祥被挾持途中經零丁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