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好的理論

心理學不喜歡理論了,因為要講實用。我去給企業家上課,他們能聽哲學大師大談儒、釋、道甚至一起朗誦,這很風雅,大家也不問學以何用。而一講心理學,他們就要問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用處,孩子應該怎麼教、員工應該如何管,而不願意聽那些基本原理。作為基礎學科,心理學本是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的理論來源和上遊學科,但是這個關係異化了,心理學似乎早已被應用學科所鉗製。誠然,大數據、機器學習、神經科學、統計不斷進行革新,各種各樣收集與處理數據的方法讓心理學看起來更像所謂的科學,也讓心理學更加失魂落魄。方法同樣被異化為鉗製思想和學者的工具,用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的話來說,它甚至變成了方法恐怖主義(Methodological Terrorism)。就如神經科學研究者總是忘記大腦其實有主人,而大數據研究者通常忽視人類行為的數字模型背後還有情感動機一樣,通過觀察人心的特有方法去探求人心又何嚐不是一種新形式的、更加簡單粗暴的盲人摸象。

在我看來,人們似乎走到了一個難以分辨在理論上何為規範、何為創見、何為美的階段。

其一,人們誤把觀點當理論。理論至少是一係列假設或者原理的集合,它是推導而來的。在心理學裏,這些原理或假設大多會得到實證的檢驗。而觀點不同,它也許是洞見,也許隻是一個人的靈光一閃,也許隻是某個人對某件事情獨特的看法。這樣的看法人皆有之,但證明這樣的看法並不容易,證明了之後它也不一定被稱為理論。因為它可能沒有對心理和行為現象進行有力、係統而概括性的描述。

其二,人們誤把非實證當理論。以我所見,似乎有這樣一種傾向,即無論老師還是心理學係學生均將非實證的、非客觀化的研究叫作理論研究。事實上,如果按照這種方式,無論是低劣的還是優良的想法都可以被稱為理論研究。這就造成了理論研究會隨便出現在各種雜誌上,並號稱理論,讓人“不明覺厲”。而是否“厲”,是否有價值,不在於想法本身,而在於推理出想法的過程。

其三,人們誤把言辭精巧當理論。誠然,好的理論文章多是語言生動、辭藻華美的,但是其核心應該是基於實證的事實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太多的所謂理論文章擺出的是似是而非的證據以及非常不嚴謹的、自說自話的邏輯。其中所犯的邏輯錯誤通常包括歸因錯誤,用不完整的例子歸納得出結論、選擇性忽視其他結果等。即都是論證A發生、B發生,那麼A就是B的原因,似乎很少有人去論證非A時B發不發生,A發生時B有沒有可能不發生,B發生時是否可以沒有A。我們通常在自說自話,用飽含情緒的言辭反駁代替絕對理性的邏輯推理。

什麼才是好的理論

心理學不喜歡理論了,因為要講實用。我去給企業家上課,他們能聽哲學大師大談儒、釋、道甚至一起朗誦,這很風雅,大家也不問學以何用。而一講心理學,他們就要問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用處,孩子應該怎麼教、員工應該如何管,而不願意聽那些基本原理。作為基礎學科,心理學本是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的理論來源和上遊學科,但是這個關係異化了,心理學似乎早已被應用學科所鉗製。誠然,大數據、機器學習、神經科學、統計不斷進行革新,各種各樣收集與處理數據的方法讓心理學看起來更像所謂的科學,也讓心理學更加失魂落魄。方法同樣被異化為鉗製思想和學者的工具,用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的話來說,它甚至變成了方法恐怖主義(Methodological Terrorism)。就如神經科學研究者總是忘記大腦其實有主人,而大數據研究者通常忽視人類行為的數字模型背後還有情感動機一樣,通過觀察人心的特有方法去探求人心又何嚐不是一種新形式的、更加簡單粗暴的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