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節 “高考吊瓶班”的背後(1 / 1)

湖北“高考吊瓶班”引起輿論的關注已有時日,不少媒體批評學校的做法。可是,看過此新聞後我身邊的許多家長來電詢問,是不是打氨基酸真有用,如果有用的話,也準備給自己的孩子吊上一瓶。

這是近年來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在臨考之際,媒體批評的,家長們都似乎覺得不錯,別人做的自己也盡量能做一下,生怕某一點考慮不周,導致孩子敗下陣來。換句話說,媒體對一些迎考過激做法的報道,有時還“啟發”了家長。

比如,與此類似的,有媒體報道,有家長已經開始考慮在考場附近給孩子租賓館提前進駐,以便適應環境,一些家長得知後,感慨自己實在太遲鈍了,於是立即開始行動。據說,各考點附近的賓館在一個月前已預訂爆滿。

這是我國的考試製度、教育製度和就業製度綜合作用的結果,家長們關心的是孩子這一次考試的成敗,“畢其功於一役”,所以,縱有要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呼籲,家長們是不會理會的。家長、老師都會如此激勵學生:十一年的冷板凳就為著這一朝,不瘦十斤肉就不算拚高考0隻有考分麵前人人平等,無權無勢的寒門子弟才有更多晉升的機會,否則哪能玩得起拚爹的?”網上也公開宣傳這種激勵的思想。

這些怪象表明,我國的就業體製漏洞百出,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早在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15%,達到國際公認的大眾化水平。截至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可是,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考升學率的提高,並沒有緩解高考焦慮,相比10年前,社會、家庭和學校的高考焦慮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拚高考的現象更是越演越烈。這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雖然在不斷擴大,可是,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國並沒有推進考試製度改革、教育管理製度改革和人才評價體係改革,這導致高等教育大眾化,進一步縮小了學生的成才選擇,而不是擴大成才選擇。概而言之,就是更加強調“一考定終身”。

目前,我國各行業之間的收入待遇差距較大,社會福利也不均衡,而進入較高收入、較高福利的行業,大多要求名校學曆(除非靠“父輩就業”),這和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選擇職業很不相同,這一就業環境,反過來強化了“名校情結”,也製約教育管理製度改革和考試製度改革。所以出現了沒考上一本,在一些地方被認為是沒考上大學,高職高專被不少考生放棄的現象。高考拚的是高校的文憑而不是自己的喜歡,拚的是就業的高薪而不是選擇自己畢生願意為之奉獻的事業。

今天,“高考吊瓶班”是我國教育和就業環境的一個縮影,對於這種畸形的現象,不能止於就事論事的批評,而必須分析造成這一怪象的深層次原因,想辦法逐層加以解決,改革會很難,但隻要我們做著我們的教育就會有希望,我們的孩子就會有未來。可是,如果不推進改革,每個人都得過且過,吆喝一聲,然後批評批評,抑或評論評論,這些止於形而上的做法隻會讓未來出現的不止是“高考吊瓶班”,而會是“中考吊瓶班”以及“小升初吊瓶班”。沒有危言聳聽,看看現在小學生居然補作文,看看現在幼升小的題目居然讓大學生都不知所雲,完全可以預測這種局麵的發生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