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幾所以英烈名字命名的學校,辦得都很好,位於革命老區呂梁市的賀昌中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緣》的作者是山西名校賀昌中學的一位優秀的語文高級教師、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老師。
2011年,一篇刊登在《德育報》上的《我班有女初長成》的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之後,一位老師發短信給我,希望給她的教育文集寫序,巧合的是,這位老師竟是《我班有女初長成》的作者蔚繼林老師。真是有緣。要感謝蔚老師對我的信任——盡管我很忐忑,要感謝蔚老師給我一次向她學習的機會。
讀《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緣》一書,我想到最多的一句話是“當無事時自固氣,大有為者能知人”。蔚老師的文章或感悟、或議論、或敘事、或辨析,都緊緊圍繞“如何為師”這一主題展開。而“知人”乃為師之要務。可以肯定地說,蔚老師就是一位慧眼能“知”人的“有為之師”。
什麼是教育學,教育學即人學。教師若教人,先得能知人。知什麼人呢?讀《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緣》,可以讀出這樣的答案。
首先,為師先要知大師
大師有大師的風骨,大師有大師的靈氣。走近大師、品味大師、讀懂大師、與大師對話,是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水平有高有低,區別就在於,對課本之外知識與信息占有量的多少與課堂之內自覺應用知識與信息的能力。一位中學老師,自由地徜徉於文化的海洋裏,一門心思地在與大師對話的過程中思考著為師之道,不是用難能可貴可以說得清楚的。
繁忙的教學之餘,作者靜下心來,讀“清華四劍客”之一、“為一堂課,整整準備了兩個月”、“從外到內都是幹淨的”林庚先生;讀“生的壯烈,死的有尊嚴”、“讓所有女人豔羨的高大站立的”一代英雄西楚霸王;讀希望通過教育“激活人性中最善最美良知”的孔子,從《論語》中感受明月、清泉的安靜,點破了孔子樸素簡單而又溫暖的教育理念……讀26歲時被胡適破格聘任中國公學的“沒有學曆而有學問的”講師沈從文,讀以筆當口、以文字作聲音的“為詩而生,為詩而去”的海子,讀司馬遷,讀文天祥,讀蘇東坡……
在與大師對話的過程中,作者找到了快樂,找到了成長的沃土。
第二,為師更要知自己
什麼是“學校”,學校的“校”還有一個讀音“jiào”——校對的“校”,就是說,學校是校對人的行為的地方。這個人,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為師者,倘若隻知學校乃學生成長之所,不知也乃教師成長之地,隻知自己之優點,不知自己之缺點,隻知自己有公心,不知自己有私欲等,都是需要提醒的。《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緣》一書,就是一份很好的“知己”答卷。
作為語文老師,蔚老師用她語文教學實踐的成果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之美乃“教美與學美”之集合,有教之美方有學之美。教之美,除狹義的課堂教學之美外,更多的則是語文教師的語文情感和語文情懷。
一個國家的性格,由這個國家教育的性格所決定,而教育的性格,則由教師的性格所決定。古往今來的教育人,之所以前赴後繼、不辭辛勞地奔波在荊棘叢生的教育之路上,滿腔熱忱,給學生知識、給學生精神、給學生氣節、給學生真理、給學生自由、給學生規則……就是教育人有自己的信仰和對教育的情緣。為師者,唯明此大理方可明奮鬥之方向,唯明此大理方可有成長之動力。透過《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緣》,我們看到的應該是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她說:
——我想啊,作為教師,我們也許遠離崇高,但是不可以不正直,因為你是“師”;我們也許遠離傑出,但是不可以不努力,因為你麵對的學生將來要建設這個社會。我更多的想到:我們做教師的,未必需要經天緯地之才識,但是為了逃脫平庸,拒絕墮落,也應當去思考一些嚴肅的大問題。從這個意義而言,知識分子需要向往精神的高地。
第三,為師還要知學生
台灣的高震東先生說,學生的“生”有三層含義,一是生活的知識,二是生存的技能,三是生命的意義。仔細品讀《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緣》,我們就會對“生”的三層含義有更深的理解。
在作者不算長的17年教育生涯中,她的工作除了語文教學,最讓她興奮、最讓她難忘的,應該是她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日日夜夜,最讓她牽腸掛肚的應該是她擔任班主任之後,走進她班級的學生。
“每天站在300班教室門口時,我都會整整衣服,然後等鈴聲響起輕輕推門進去”。“整整衣服”多麼不起眼的一個動作,卻看得出她的嚴謹,看得出她的責任心。因為她讀懂了學生,她知道學生的需要,包括學生未來走向社會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