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職業無非就是獲得成功和利益,讓自我找到成就感的一個工具,但事實上,職業真的隻有你想象中的這麼簡單嗎?
要想徹底弄懂職業規劃,首先要搞清楚職業的真正含義。對此,不同國度的專業人士有著不同的表述。
幾年前我曾受邀到澳洲參加一個各國職業規劃師的交流會,並有幸接觸過分別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三位老師。
第一位老師來自美國,他認為職業不單單讓個人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更讓我們實現了自身價值,也讓你所供職的企業實現了商業價值。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職業從不同程度上讓我們獲得了一定地位以及社會的認可。
第二位老師來自日本,他認為職業無非就是社會大分工下的產物,使我們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可以一直延續。
第三位老師是國內著名的培訓講師,他眼中的“職業”很現實,他認為職業能幫助人們獲得一定收入,是生活經濟的重要來源。但同時,他將職業拆分成“職”和“業”兩部分,“職”就是職責,隻要你工作了,就有一份承擔的責任在身;而“業”就是業績,工作出成績才會達到預期目標,獲得你想要的一切。
可見,職業絕非隻是一個單純的工具,我們所從事的職業一定是主要的生活來源,換句話說,離開職業,我們每個人都得不到很好的發展,也不能得以長久地生存。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從個人角度來看,職業活動幾乎貫穿了人一生的全過程。人們在生命的早期階段接受教育和培訓,是為職業做準備。從青年時期進入職業生涯,到老年退離工作崗位,每個人一生中的職業生涯都長達幾十年,我們用一小部分的時間來學習,一小部分的時間用來養老,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工作,而且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退休後也並不是直接就去養老,而是繼續工作,例如,退休之後的人就會選擇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總之,人不能沒有職業,它幾乎貫穿了每個人的一生。所以,不管我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分為幾個部分,都要盡力讓自己選擇的職業與之相匹配,不要讓職業單純地成為你賺錢的工具,而是讓它伴隨並見證你職業生涯裏每一步的成功。
其次,從社會角度而言,職業活動幫助人們解決經濟問題並獲得個人成就感。之所以說職業不隻是帶來個人成就感那麼簡單,是因為它更重大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解決最實際的經濟問題。沒有職業,衣食住行處處難。同樣地,在企業中,職位有千千萬,但並不意味著每一個崗位都適合你,俗話說,一個蘿卜一個坑,適合的“蘿卜”在合適的“坑”裏,才會茁壯成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參加工作之前首先要經過好幾輪的麵試,作為企業,他們也是為了找到更適合崗位上的人才,這無論是從節約成本還是物盡其用方麵分析,都是一種雙贏,企業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更多的利潤。同理,當你所在的企業成功時,身為員工的你的個人成就感也是最大的,這就是職業的另一作用,也是最大的作用。
1.
個人與職業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個人為職業提供能力、技術;職業為個人提供場地、環境、組織,但總的說來都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雙贏的體現。
2.
個人與職業又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職業難度的高低不受個人能力的支配,個人的能力大小也不依所從事的職業而定,可以說二者都是在共同開發與摸索的道路上前進。
3.
職業帶給個人的成就感隻是一小方麵,它更多的是輔助、支撐人們更好地生活,並給予個人事業上的正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