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窮鄉僻囊出梟雄(1 / 2)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曆史是寫給成功者的,成功者贏得了勝利,當然也需要掌聲、需要彰顯自己的偉大,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虛榮心,這是人性的弱點。成功者讓史官記錄自己的豐功偉績,自然要刻意美化自己,貶低被打敗的對手。正史不可全信,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在裏麵;野史不可否認,除了一本正經的胡謅八扯,多少蘊藏著事情的真實麵目。因此,我們在研究某個曆史人物的時候,一定要從多方麵考證和借鑒。

大明是個很有骨氣的朝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明朝享國祚兩百七十六年,朱元璋貧民出身,當過和尚,做過乞丐,子孫後代盡是些奇葩皇帝。美食達人朱高熾,是個愛上珍饈美饌的大胖子,胖到連走路都困難,卻不控製食欲,不想辦法減肥。登基之後,夜夜當新郎,身體受不了,在位十個月就掛了。朱見深是個用情專一的男人,後宮佳麗無數,他偏偏戀上年老色衰的萬保姆,大婚不久,就撇下年輕貌美、才華橫溢的吳皇後,夜夜就寢於萬保姆所住的寧貞宮。嘉靖帝朱厚熜,最熱忱的工作是煉製丹藥,尋求長生不老。不過有一點很奇怪,仙丹含有水銀等毒素,吃仙丹的人不是早死就是早亡,嘉靖帝居然活到了六十歲才死。老朱家出了一窩的敗家子,皇帝沒有一位算得上稱職的。然而,不論是鬥蛐蛐的,還是搞木匠的,這些皇帝在位期間,政局穩定,天下太平,反倒是兢兢業業的崇禎皇帝成了亡國奴。

大明朝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內有鞠躬盡瘁的文臣治國,外有運籌帷幄的武將禦敵,到了崇禎手上,怎麼就完蛋了呢?有人說,明朝亡於氣候,大明末年,全球氣候進入小冰河時期,氣溫驟降使得糧食減產,引發流民暴動;有人說,明朝亡於外敵,大明末年,北方的女真部落迅速崛起,對大明形成威脅,不斷騷擾和挑釁大明朝;有人說,明朝亡於東林黨,大明末年,皇親貴族對土地兼並嚴重,東林黨隻顧維護自身的利益,拋棄國家的利益而不顧。

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依我看來,大明朝的覆亡,崇禎承擔主要責任,他是一個剛愎自用、毫無遠見、優柔寡斷的皇帝。奇葩皇帝們玩世不恭,荒唐的行為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卻深懂帝王之術,牢牢把皇權握在皇帝手中。奇葩皇帝們沉溺於獨特的興趣愛好,如何去掌控群臣?掌控國家的總舵?當然少不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充當這一角色的扮演者稱為權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監。太監是介於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第三類人,太監身體上的缺失本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可正是由於沒了男性特征,他們才有機會貼近皇帝,走向權力的巔峰。在明朝,太監是皇帝身邊一條忠實的狗,他代表著皇帝和群臣分庭抗禮,從而形成朝野上的皇權和臣權之間的勢均力衡。

崇禎臨死前才領悟到曹化淳的那句話,“若是忠賢在,時勢必不至此。”,他命人將魏忠賢的遺骸收葬在香山寺。一切都太晚了!“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到死還是執迷不悟,不亡國才怪。

提起魏忠賢,比較官方的評價是:禍國禍民的大奸大蠹,亂朝綱,諂害忠良,據說美國人玩的撲克牌斬首之術,就是魏忠賢所創的。魏忠賢為排除異己,搞個一百零八將排名,逐個將名單上的對手幹掉。

世界上沒有時空穿梭機器,無法親自到魏忠賢所處的那個時代探個究竟。好也罷,壞也罷,無非是曆史流傳下來的信息,誰能證明信息真實可靠呢?魏忠賢確實是大明朝最後一個盛氣淩人的大權宦,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歲,與九五至尊的皇帝隻差一歲。西方哲學:若要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自我膨脹注定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身居高位,要懂得修心養性,不要太過於高調。做人太高調了不好,太高調容易遭他人嫉妒,容易惹來殺身之禍。

魏忠賢掌權期間,百姓安居樂業,縱有小規模的暴動,也很快被鎮壓下去;遼東局勢平穩,雙方處於僵持階段,戰爭的主動性開始向大明這邊傾斜。對於魏忠賢的功和過,我認為他的功大於過。他對大明朝忠心耿耿,在大事的決策上頗有遠見,在國家利益麵前摒棄個人恩怨,知人善任,關鍵崗位上任用與自己產生過節的有能力的人。他出身卑微,心係天下窮苦百姓,減輕窮人的負擔,增加商稅,收割江浙等地富人的財富,為朝廷軍費開支籌得軍餉。對富人薅羊毛,觸動了東林黨利益,那些所謂的飽學四書五經的文人雅士,不乏是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崇禎皇帝在上台之前,免不了受到東林黨的蠱惑和攛掇,即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賢。魏忠賢在皇帝對自己下手的時候,選擇乖乖就擒,可見他確實是大明王朝的一條忠實的好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