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5日,湖南新寧縣水頭鄉坪頭村,兩個姓鄧的姊妹在拔白菜時,遭到一個野人的襲擊,兩姊妹哭喊著逃回家中。其父母問明原委後,邀了好多鄉鄰去追野人,至深夜而不得。
第二日淩晨,村民李賢德、蔣世瑜等32人,帶著獵槍、木棍,領著11條訓練有素的獵犬,繼續上山搜索,終於捕獲了一個毛蓬蓬的野人。這群村民發現它時,這個所謂的“野人”正在與一個13歲的穿著紅花布罩衣的女孩撒沙子玩,被村民們抓了個正著。
從外觀看,野人身高1.06米,背部有棕色的長毛,胸毛為淡灰色,平臉,灰黑眼珠,高鼻梁,鼻下有人中溝,絡腮胡子。其發出的聲音像老人聲。它的上肢運動靈活,吃東西利索,喜歡人多熱鬧處,並喜歡挑逗穿花衣、留長發的青年婦女。其手似人手,有指甲,大腳趾與另四趾分開,有短尾,體重25千克,湖南當地人稱之為“毛公”。
“毛公”是湘西山區盛傳的“野人”。
解開“毛公”的秘密有助於了解“湘西野人”的真相。當年10月底,有關方麵在武漢召開“毛公”鑒定會。經華中師範大學、湖北醫學院、湖北動物學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動物園、陝西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人類學家、解剖學家、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等專家,對這個“野人”的指紋、毛發、血液、糞便、體形、動態、食性等進行了綜合研究,鑒定結論如下:
1站立時高106厘米,尾長5厘米,前肢長36厘米,後肢長43厘米。
2頭頂毛較少,由中央向兩邊披開,體背毛呈暗灰褐色,胸毛呈淡灰色,背毛與腹毛在肋下分界明顯,頰部毛長如同胡須。
3臉部呈灰青色,鼻孔向下,眶間距窄,頭骨矢狀脊明顯。
4指、趾甲扁平,臂部有明顯的胼胝。
根據上述特征,從形態上分,該動物為靈長目、猴科、獼猴屬、短尾猴(又稱紅麵猴、青猴)。
醫學上的指紋、毛發、血液等指標的測定結果表明,與人類比較,不屬於人類的指標範疇而與猴類接近。
因此,該動物既不屬於人也不屬於猿而屬於猴類,是短尾猴屬猴科獼猴,猴中較高級的一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體形和智力都較一般猴發達。據文獻記載,該動物分布於四川、西藏、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短尾猴屬於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捕獲的這一“毛公”,與短尾猴又有許多不同,它比我國已知的短尾猴重一倍,智力特別發達,對外界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肢體功能與人相近,拇指能與其他四指對握,愛吃雞和泥鰍等肉類食物。
湘西南“毛公”之謎已有幾千年,但一直未被提及。這次捉到的活體是極其難得的。相傳當地群眾對“毛公”有畏懼心理,過去在上山走路時,因夜間時常發現有飛沙走石向他們打來,以為遇見了“山鬼”、“活鬼”、“長毛鬼”。現在捉到了“毛公”,知道它其實是短尾猴,這對於當地破除封建迷信,消除畏懼心理,普及人類科學知識,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已發現的化石證明,我國地質史上有以下動物曾在中國大地上生存過,它們是藍田狐猴、黃河猴、秦嶺盧氏猴、獼猴、巨猿等等。今天,靈長目兩個亞目中的懶猴科動物和類人猿亞目中的獼猴、金絲猴、長臂猿、短尾猴等等依然生活在我國各地的大山野嶺之中。唯獨類人科的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在我國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