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龍脈,自西而東,縱橫無數,當以昆侖為主!
昆侖東山,猶如一個巨大的龍頭,向東俯瞰著神州大地,一團團白雲從山腰飄向東方,或化為雨露、或化為彩霞,滋養著神州沃土。
自北而南,長白山、秦嶺、太行山等分支龍脈紛紛與昆侖祖龍遙相呼應,散發無盡生機。
大別山縱橫千裏,橫跨數州,生活著數以億計的人口,無數年來,這裏不知道誕生過多少王侯將相。
這是一個發生在大別山和淮河腹地上的故事。
這是一件真實發生的故事,受當事人委托,我將它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希望保存在曆史長河中,更希望,讓世人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的世界。
那一年,是1990年,深秋。
地處豫皖交界,大別山山脈附近的一個村子。
大梁河,自南向北,浩浩湯湯,流過無盡的歲月。
作為淮河最大的一條支流,這裏水量豐沛,兩岸沃野千裏,數千年來,繁衍生活著無數人口。
袁家寨,坐落在大梁河一處拐彎處,村子雖小,卻存在不知幾百年了。
村子緊靠著大梁河,一條破舊的老石橋,成為村子通往河對岸的唯一道路。
村落呈長方形分布,東西走向,村西頭緊挨著大梁河河堤。
緊挨著河堤有一戶人家,是一對年近七十的老夫妻。
這對老夫妻是對很勤勞的人,在河灘開辟了一大片荒地,分割成一塊塊小菜園,一個波瀾壯闊故事就從這個小菜園開始了。
那菜園很大,分割的區域中有支著架子、爬滿枝頭的黃瓜、有一叢叢已經泛紅的西紅柿、還有清脆的辣椒、碧綠的韭菜等……
在九十年代,物資還相當匱乏,農村的孩子,平時並沒有什麼太多的零食,因此秋季瓜果成熟的季節,是農村孩子最喜歡的季節。
這對老夫妻開辟的菜園,成為了袁家寨孩子,最向往的地方。
為何?
因為那裏有清脆的黃瓜、酸甜的西紅柿,甚至還有晚種的西瓜等。
這些瓜果,對當時的袁家寨的孩子來說,是最美好的享用了。
烈日當空,一群七八歲的孩子,從村子裏探頭探頭的朝河邊跑去,按照他們的經驗,這個時候,那對老夫妻應該在家做飯,正是可以去菜園大肆搜刮一翻的時候。
“二胖子,你先去那老家夥家裏看看,如果在家的話,我們就順著橋底溜過去。”
一個十歲左右,身材消瘦的男孩,渾身上下都透露著機靈勁兒,對著一個八九歲的小胖子低聲吩咐道。
“小風,咱倆一起去?”
小胖子對身邊一個不停吸溜著鼻涕、又黑又瘦的男孩說道。
“好呀,不過等下摘的東西。咱倆要多分點!”
叫小風的男孩,眼裏閃過一絲精明,擦了把鼻涕,對那個十來歲的男孩說道。
“憑啥你們多分?不就是去看那老東西在家沒在家嗎?我去!”
其餘的男孩聞言,都嚷嚷著表示了不滿,搶著要去幹這個活。
“別爭了,你們六個猜剪子布包錘,誰贏了誰去,誰去的話,到時候多分一根黃瓜!”
最大的男孩阻止了眾人的爭吵,並做出了英明的決定。
經過幾輪的決鬥,最終小胖子竟然勝了。
小胖子得意地看著大家一眼,貓著腰,順著牆根,左顧右盼,俏俏朝那個種菜老頭家溜去。
“那老太婆在家裏做飯呢,老頭子應該在燒火……”
不一會,小胖子滿臉興奮的跑了回來,拍了拍身上的灰塵,看著大夥興奮地說道。
“出發,大家跟著我,我們從橋南邊貼著壩子走,然後從橋洞下過……大家一定不要發出聲音,那老家夥耳朵尖的很!”
十歲左右的男孩,認真地告誡自己麵前六個小兄弟,然後帶著大夥朝河堤歡快地跑去。
“都慢點,注意腳下,別絆倒了!”
一行七個小男孩來到了大梁河邊,河岸邊堆滿了流水帶來的垃圾、雜草之類的,作為老大的男孩,十分的負責,手裏拿著一根竹竿,不時敲打河邊的草叢,驅趕可能隱藏的蛇類和癩蛤蟆。
相比於蛇類,這些孩子其實更害怕癩蛤蟆,那疙疙瘩瘩的外表,總是讓人感覺到很惡心。
“你幾個老驢日的,是不是又想禍害我的菜地?”
一行人剛走到橋根,正準備穿越橋洞,隻見那種菜老頭,不知何時拎著水桶站在河邊,怒氣衝衝地瞪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