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列傳序(1 / 3)

[1]綰:係結。

[2]錫:同“賜”,賞賜。琛瑞:瑞玉,碧玉。琛,珍寶。瑞,古代作為憑信的玉器。

[3]執珪:以手執珪。古代大夫以上可以執珪,因而又指稱仕宦。珪,同“圭”,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

[4]卿相:執政大臣。

[5]要能:博取能名。要,求。

[6]景從:同“影從”。如影隨形,比喻追隨之緊或趨之若鶩。

[7]與時:逐時,追逐時機。回變:轉變。亦作“回變”。

譯文

春秋五霸之德既已衰落,戰國時代狡猾奸詐萌生。強者以戰爭取勝稱雄,弱者以詐術拙劣受屈辱。以致有人以謀劃半個計策而獲萬金,提出一種主張而賞賜寶玉。有的平民徒步而來即刻被任命為官,脫下草衣就被提拔為卿相。士人之所以弄巧善辯,因為可以由此邀名釣利,所以不期而遇,如影隨形。自此喜愛與崇尚的事物不但相互爭奪,而且隨時轉變,那種風氣無法停止,那種弊端無法消除。

及漢祖杖劍,武夫興,憲令寬賒[1]sup>,文禮簡闊,緒餘四豪之烈[2]sup>,人懷陵上之心,輕死重氣,怨惠必讎,令行私庭[3]sup>,權移匹庶,任俠之方[4]sup>,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5]sup>,至有石渠分爭之論[6]sup>,黨同伐異之說[7]sup>,守文之徒[8]sup>,盛於時矣。至王莽專偽,終於篡國,忠義之流,恥見纓紼,遂乃榮華丘壑,甘足枯槁[9]sup>。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10]sup>,重於時矣。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11]sup>,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12]sup>,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1]賒:緩;寬大,寬容。

[2]緒餘:本意為抽絲後留在蠶繭上的殘絲,借指事物之殘餘。四豪:戰國四公子,即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嚐君田文。

[3]讎:報答,報複。私庭:私家。

[4]匹庶:平民。任俠:見義勇為者。任,相互信賴。俠,是非一致。方:類別。

[5]協術:精通儒術。協,通“挾”,懷藏。霧會:會集如霧聚雲合。

[6]石渠:即石渠閣。西漢皇室藏書之處,在長安未央宮殿北。史載為蕭何所建,其下設置石渠導水,故為閣名。宣帝時,集諸儒於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會上觀點相同者結為朋黨,攻伐異己者。最後由宣帝親自裁決,以為定論。與會者的奏疏曾被輯成《石渠閣義奏》一書。

[7]黨同伐異: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後來泛指集團之間的鬥爭。

[8]守文:墨守舊說,恪守陳規。

[9]纓紼(fú):冠帶與印帶。甘足:甘願;滿足。枯槁:枯萎,憔悴,貧困潦倒。

[1]綰:係結。

[2]錫:同“賜”,賞賜。琛瑞:瑞玉,碧玉。琛,珍寶。瑞,古代作為憑信的玉器。

[3]執珪:以手執珪。古代大夫以上可以執珪,因而又指稱仕宦。珪,同“圭”,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

[4]卿相:執政大臣。

[5]要能:博取能名。要,求。

[6]景從:同“影從”。如影隨形,比喻追隨之緊或趨之若鶩。

[7]與時:逐時,追逐時機。回變:轉變。亦作“回變”。

譯文

春秋五霸之德既已衰落,戰國時代狡猾奸詐萌生。強者以戰爭取勝稱雄,弱者以詐術拙劣受屈辱。以致有人以謀劃半個計策而獲萬金,提出一種主張而賞賜寶玉。有的平民徒步而來即刻被任命為官,脫下草衣就被提拔為卿相。士人之所以弄巧善辯,因為可以由此邀名釣利,所以不期而遇,如影隨形。自此喜愛與崇尚的事物不但相互爭奪,而且隨時轉變,那種風氣無法停止,那種弊端無法消除。

及漢祖杖劍,武夫興,憲令寬賒[1]sup>,文禮簡闊,緒餘四豪之烈[2]sup>,人懷陵上之心,輕死重氣,怨惠必讎,令行私庭[3]sup>,權移匹庶,任俠之方[4]sup>,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5]sup>,至有石渠分爭之論[6]sup>,黨同伐異之說[7]sup>,守文之徒[8]sup>,盛於時矣。至王莽專偽,終於篡國,忠義之流,恥見纓紼,遂乃榮華丘壑,甘足枯槁[9]sup>。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10]sup>,重於時矣。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11]sup>,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12]sup>,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1]賒:緩;寬大,寬容。

[2]緒餘:本意為抽絲後留在蠶繭上的殘絲,借指事物之殘餘。四豪:戰國四公子,即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嚐君田文。

[3]讎:報答,報複。私庭:私家。

[4]匹庶:平民。任俠:見義勇為者。任,相互信賴。俠,是非一致。方:類別。

[5]協術:精通儒術。協,通“挾”,懷藏。霧會:會集如霧聚雲合。

[6]石渠:即石渠閣。西漢皇室藏書之處,在長安未央宮殿北。史載為蕭何所建,其下設置石渠導水,故為閣名。宣帝時,集諸儒於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會上觀點相同者結為朋黨,攻伐異己者。最後由宣帝親自裁決,以為定論。與會者的奏疏曾被輯成《石渠閣義奏》一書。

[7]黨同伐異: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後來泛指集團之間的鬥爭。

[8]守文:墨守舊說,恪守陳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