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楨(1930年,國民政府外交次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急速地衰落了。我國北伐革命軍在1927年攻克武漢後,革命人民就把漢口的英國租借地強行收回了。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英國政府與南京政府通過外交途徑願將英國在威海衛的租借地交還中國,南京政府也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和平地收回帝國主義者強加給我們的租借地而興高采烈,欣然與英國簽定了協定。這當然是因為英國當時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來維持這塊軍事基地了。
南京政府經過慎重考慮和研究決定,將接收的威海衛改為特別區,由外交部直接管轄。因為第一個和平收回的租借地一定要作個模範政治典型,所以派一個外交部司長徐祖善為威海衛特別區專員。至於派我為接收專使是因為,一則我可以調動東北艦隊陸戰隊去平安接收,以免地方軍閥搗亂,再則因為我曾為東北軍擁護南京政府做過貢獻,有一點酬勞意思。正像1931年派我為出席日內瓦國際聯盟代表大會並視察駐外使領館事一樣。
大概在1930年9月下旬,我率領徐祖善專員、鄺廣林外交部科長、崔存璘外交部科員,由上海乘船赴青島(記得當天晚上上海霓虹燈新聞反複映出這條息)。在青島停留幾天籌備妥當後,即乘兩艘軍艦,共帶二三百陸戰隊官兵徑赴威海衛。夜間開航,艦長盛宴招待,大家慶樂異常,好象有多大喜事似的。
第二天上午正式舉行交接儀式,英國駐威海衛莊士敦大臣(曾當過宣統老師),將其駐威海衛的海軍及蘇格蘭陸戰隊等兵種都召出來舉行臨別閱兵式,莊氏陪同我和徐祖善在台上檢閱了一個多小時。十一點半多鍾莊氏和他的軍隊就要上船離開時,我對莊氏說:“請吃過午飯再走吧!”莊氏風趣地用華語說:“不行呀,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過了正午就是你們的天下了。”至此接收正式終了。接收儀式期間照了好多相片,我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時,不幸被紅衛兵給焚毀了。
莊氏走後由英國官員與徐祖善辦理接收事務,英國人已將官房產和一切官家東西都布置得整整齊齊,打掃得幹幹淨淨,但是有價值的東西什麼也沒留,隻將監獄的犯人一一交待清楚。我曾到四鄉走訪一天,鄉下的農民勤勞淳樸,隻是有一點我的印象很深,就是我走訪期間,我沒看見一個男人不是帶發辮的,沒有一個女人不是裹小腳的,這已經是民國十九年。
我大概在威海衛住了兩個星期,就帶鄺廣林和崔存璘回南京了,第二年我就出國了。
大英駐紮威海衛辦事大臣莊士敦臨別演說詞
在本界內每三個月會總董一次,是一種常例,實行有年。到期辦事大臣或其代表同總董磋商界內之事,此為英政府與界內十八萬中國人民密切接洽法之一種。此次特別會議,本大臣邀請許多人到場,因為這是末次有機會與你們眾位談話。所邀者有總董、商會代表、界內教育機關、及英政府職員、巡捕隊等,今天開會的宗旨,不是磋商關係國家社會之事,是為英國管理威海三十二年。本大臣是一首領,要向大眾辭別,藉以向威海全體人民辭行。因為本大臣在本界內,任過華務司和辦事大臣多年,十分親愛。今日不但辭行,本大臣要向眾位總董說明,自從建立總董以來,眾位及前任總董,與英政府管理威海這種深切適宜的合作,本大臣極表感謝,此種組織的成功,本大臣個人十分滿意。全租界有三百五十餘村,占地三百方裏,分為二十六區,每區有一總董,作為英政府與各村之媒介,此係本大臣所計劃的。此種計劃繼續進行,並未修改,已有二十五年。在此計劃實行以前,界內村莊形同孤立的公會,政府隻得任其為公會,對於管理上,自然發生困難障礙。除此之外,那時候交通的方法,也很惡劣。自從分為二十六個區,每區約有九村至十五村之數,在一位總董指導之下,代表其所轄之村與政府接洽公事。管理上難辦之事,因之大大容易解決,最重要的,是各村居民因為得彼此合作,發生一種社會上的覺悟,知道與較大的團體結合起來,比較單獨的公會是有利益的。在本界內,政府與人民協商各種重要的事情,是自然的政策,即如社會上、生計上、財政上、行政上的各事,不但政府對於行政上之動機可得公論之指導,並且人民也可藉以知道作公民的職分與權利。
界內人民之公益心,很有幾種可以說的,本大臣現在隻說其一:英政府初來威海時,道路有無有的,有很壞的,隻可走車子牲口及行人,英政府要改良道路,隻得慢慢的進行。一部分是因人民不知道好路之必要,再因為財政上的關係,政府要築可以行車的道,無錢購買修道所必用之地。地主不應允,而政府強占與政府不給錢的事,英政府決不辦,這一層是無須說的。英國的政治是自由的、民主的,若是那樣,是與英國政策完全相反的。大困難平均起來,就是向村民說公眾的利益,他不但對於公眾有利,就對於自己也有益,他也不肯犧牲自己的東西。可是這幾年來,對於道路與他種事情,這種私利主義漸漸沒有了,照著去年羊亭區與鳳林區之間開的新道,就可以得出來。約在二年前,本大臣允許界內通行汽車,就是因為道路有進步,再是因為人民對於生計的重要及交通的價值有點醒悟,所以到現在,界內汽車很多。本大臣很可惜最初的總董,今天不能加入此會。當總董計劃起初組織時,有許多的總董,與本大臣常常接洽,不過今天沒工夫一一說出來,可是有兩位本大臣不能不說的,一位是報信劉宗漢,一位是海西頭車碩學。這兩位是很好的表樣,對於一件事情,我們就應該恭敬應該紀念車先生,在中國海岸,對於觸岸及遭風的風船,有一種很不好的風俗,就是隻知道搶貨物搶東西,對於救命是不管的。威海的人民,對於此種事情,大大改良,是大半因為車老先生的模範,所以英政府送他的紀念匾是應該的。他對於遭風的船是極力救命並且救他們的東西。現在的總董也是很好的,有許多在威海賑饑那一年很出力的,政府得靜子苗作賓先生的幫助,有數次可紀念的,是對於兩次調查界內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