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倡的是“好好說話”的說話模式,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現實生活中碰到類似的情況,好好說話孩子根本不聽。是的,是有這樣的可能性。可我們好好說話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是要照顧好你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你和孩子的情感關係良好,孩子就更可能聽從你的要求;反之,你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不好,孩子就更可能違背你的意願。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自製力不如大人的小孩。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改變別人,除非對方自己願意改變,而情感關係是影響一個人是否願意做出改變的關鍵。另外,我寫這個章節更多是為了說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言語暴力而不自知,孩子不願聽從父母要求的情況並不在此處討論範圍之內,後續我們會有專門的章節進行討論,而且過度的假設對進一步的討論並沒有幫助,你覺得好好說話孩子不會聽,可你不好好說話孩子也不見得會聽。並沒有證據能證明嚴厲指責甚至打罵孩子等不好好說話的教育方式在讓孩子更“聽話”上長期有效。既然都不見得有效,我們何不選擇一種不會讓彼此都心情沮喪的方式——“好好說話”呢?
當然好好說話也並非要讓我們變得溫順或服從,相反地,好好說話是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而非無所作為、放任縱容的。相信我,堅持好好說話也許不會馬上見效,但肯定會逐漸提高孩子願意做出符合你意願的行為的概率,也讓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我反對嚴厲教育孩子,但並不代表我反對嚴格教育孩子。嚴厲並不等同於嚴格:嚴格是有原則的,是理性的,是基於道德法律的是非判斷;而嚴厲是情緒失控的,是非理性的,是過度苛求的強硬手段。
我提倡的是“好好說話”的說話模式,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現實生活中碰到類似的情況,好好說話孩子根本不聽。是的,是有這樣的可能性。可我們好好說話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是要照顧好你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你和孩子的情感關係良好,孩子就更可能聽從你的要求;反之,你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不好,孩子就更可能違背你的意願。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自製力不如大人的小孩。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改變別人,除非對方自己願意改變,而情感關係是影響一個人是否願意做出改變的關鍵。另外,我寫這個章節更多是為了說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言語暴力而不自知,孩子不願聽從父母要求的情況並不在此處討論範圍之內,後續我們會有專門的章節進行討論,而且過度的假設對進一步的討論並沒有幫助,你覺得好好說話孩子不會聽,可你不好好說話孩子也不見得會聽。並沒有證據能證明嚴厲指責甚至打罵孩子等不好好說話的教育方式在讓孩子更“聽話”上長期有效。既然都不見得有效,我們何不選擇一種不會讓彼此都心情沮喪的方式——“好好說話”呢?
當然好好說話也並非要讓我們變得溫順或服從,相反地,好好說話是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而非無所作為、放任縱容的。相信我,堅持好好說話也許不會馬上見效,但肯定會逐漸提高孩子願意做出符合你意願的行為的概率,也讓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我反對嚴厲教育孩子,但並不代表我反對嚴格教育孩子。嚴厲並不等同於嚴格:嚴格是有原則的,是理性的,是基於道德法律的是非判斷;而嚴厲是情緒失控的,是非理性的,是過度苛求的強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