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人物春秋(4)(1 / 3)

他積極籌辦甘肅教育學會,同時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在任甘肅省教育廳廳長期間,他推行新製度,增開新學校,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甘肅教育事業的發展。

他積極籌建甘肅省銀行,為甘肅的發展擴充資本。同時,他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為勞苦大眾排憂解難。

此外,水梓也是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其詩作《河西雜詠》,為後人研究河西的地貌和曆史傳承提供了寶貴資料。

(7)張維

張維(1890—1950)字維之,號鴻汀,甘肅康樂人。清末畢業於甘肅優級師範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拔貢,授學部書記官。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維回到蘭州,創辦具有進步思想的報刊《大河報》、《金城周報》和《政聞報》等,把啟蒙思想播撒到故土。但政府以思想激進相繼查封這些報紙。無奈中,他返回北京任第一屆國會議院院長之職,但麵對袁世凱的獨裁專權,怒火中燒的張維辭官回鄉教書。後曆任甘肅督軍公署秘書長、政務、財政和建設廳廳長、省參議會議長等要職。在官期間,張維除舊布新,大刀闊斧改革,氣象一新。

張維留給後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著作,他一生致力於地方誌、曆史和金石研究。博學多才、著作等身。如《隴右方誌錄》、《蘭州古今注》、《元魏諸鎮考》、《仇池國誌》、《甘肅人物誌》、《隴右著作錄》、《甘肅青海土司誌》、《隴右邊事錄》、《隴右民族錄》、《隴右經學之傳授》、《隴右財賦錄》、《隴右軼聞錄》、《隴右學藝錄》、《隴右金石錄》等。其中《隴右金石錄》著力甚勤,考證精詳,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地方專業史著作”,被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研究院列入國際交換書籍。

(8)於右任

於右任(1879—1964)是著名的書法家、詩人。他雖出生陝西三原,但其母親卻是甘肅靜寧人。因此他對甘肅有一種別樣的情愫,曾三次到過甘肅,兩次蒞臨蘭州,了解風土民情,參觀名勝古跡,品嚐地方風味小吃,並賦詩揮毫留下了眾多墨寶。

1941年,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於右任,決定來隴上視察。先生10月2日至蘭,遊罷五泉山並觀看市容後,即前往敦煌莫高窟參觀。了解到莫高窟得不到重視與保護,不斷遭到外人掠奪的狀況後,他痛心疾首,並最終促成“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期間,他還一路把酒賦詩,留下了不少壯美的詩篇,如《敦煌紀事詩》中所寫的:“立馬沙山一泫然,執戈能否似當年;月牙泉上今夕月,獨為愁人分外圓”,“敦煌文物散全球,畫塑精奇美並收;同指殘龕同讚賞,莫高窟下作中秋”。

於右任還到興隆山遊覽,拜謁了成吉思汗靈柩,寫有《天淨沙》的小令,詞雲:“興隆山畔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複山河?”抒發作者期盼早日收複被日寇占領的祖國錦繡山河的殷切之情。此詞的最後一句,曾得到過毛澤東的讚譽。在蘭州時於右任還曾給時遷榆中的蘭州師範和蘭州農校師生作了題為《西北的牧羊兒》的講話。

(9)顧頡剛

顧頡剛(1893—1980)江蘇吳縣人,原名誦坤,字銘堅,我國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家、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他曾兩次到過甘肅,並與蘭州結緣。

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為了考察西北教育,顧頡剛初次來到甘肅。期間,他瀏覽了蘭州的人物風土、名勝古跡等,留下深刻印象,其《西北考察日記》作了生動記載。

1937年9月29日顧頡剛抵達蘭州。首先,他遊覽了黃河鐵橋,寫到自己初來乍到的觀感:“足下黃流滾滾,皮筏去疾如矢,胸中為之開暢。河邊多水車,藉風[水]力轉動,可以灌高地;城中居民食水皆由水車從城頭輸進,亦奇觀也。”並參觀了蘭州中學、師範學校、甘肅學院、省立民眾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