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都快沒信心了,找我訴苦。我說:“你笨啊。第一次,你在賣過去,那些隻代表你的曆史,嶽父母了解一下即可,和他們關係不大。第二次呢?進步了,但還停留在賣現在這個時間軸。大家都說激情是很容易過去的,是難以持續的。所以,要想讓父母把寶貝女兒交給你,他們最不放心的是未來,你們真的結婚後,他們女兒的幸福會有保障嗎?你會不會像他們一樣嗬護她?”
於是,小李開竅了,很詳細地做準備工作。這回上門,他沒帶禮物,也沒請吃高級餐,相反,帶了一個計劃書。用了那句最能打動丈母娘的表白開頭:“我會一生一世對她好,我會用全部的努力去保障她和孩子未來的生活。我們有一個詳細的五年計劃。在我們結婚的前五年,我計劃把家安置在哪裏,我會為家裏添置些什麼,我們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為此怎麼調整我工作的步伐。然後,有一個大致的十年規劃,將來怎麼一起贍養老人,哺育孩子,如何相處,如何防範婚姻風險,我會給她一個什麼樣的將來……”
滔滔不絕。但很實在誠懇。
結果不難預料,不久後,我收到了他們的喜帖。你會發現嶽父嶽母們總是傾向於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能給出燦爛未來的女婿。
總結,一般化的自我營銷隻會賣過去的成就,而稍微反應敏捷一點的人還可以賣現在的可能性作為給你,而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能夠規劃一個你們共同去憧憬的未來,讓人心動並難以割舍。那麼,議價的主動權自然就到了你手裏,不是嗎?
所以,現在就學起來吧!學習那種共建未來的能力。
死法決定活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很小的時候,讀這句詩,會眼角濕潤,問爸爸,為什麼荊軻明知此去無論成敗都必死無疑,他仍要堅持前往呢?爸爸說,因為他是劍客,也是刺客。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宿命。每一個刺客都在血液裏期待某個驚天一刺,並隨時準備為此付出生命。
那時候小,聽不太懂,卻也知道“貪生怕死”是一個貶義詞,知道英雄們大概都追求一種“死得其所”的境界。
再大一點,讀到“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屍還”的時候,就隱隱感悟到,是否很多時候,所謂的立誌就是先選擇了一種死亡方式,然後才倒推出了存活方式。如寫出這樣詩句的作者,他的價值觀體係裏,必然認定:好男兒就該戰死沙場,而不該老死田園。所以,他先為自己定下了宿命,然後才會聞雞起舞,勤學兵法苦練功,就等著上戰場。
這種選擇也受時代背景的影響,有這樣誌願的人大多生於戰事頻起的亂世,從小就被植入了英雄情結以對應那樣的時代。
如果說,好戰是武將的命運,那麼與之相對應的,渴望逃離凡塵俗世,隱居某風景秀美之所,靜心地修身養性,保持相對獨立完整的人格,留下傳世的作品,就是曆朝曆代文人的向往。
陶淵明的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大概願意死在一個寧靜的午夜,田野的花香縈繞,案頭的墨跡未幹,壺裏還有殘酒,朋友們才剛散去,帶著微笑,因為已知身後,作品會流傳。
這種死法倒也詩情畫意。
你可否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是否可以從死法的選擇上逆推出我們想要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各種選擇找一個注腳,了悟我們對死亡的態度,才可以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地選擇自己的存活之道。
必須知道想怎麼死才能從容地選擇想怎麼活!
在此之前,你會活在動搖之中,不知如何選擇的那種迷茫會一直跟隨著你。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也是你給自己交的一份回避不了的終極問卷。這個答案的追問,會幫你探測到很多自己還未察覺的自我認知。要知道,關於終點的所有遐想,其實都和我們自身的願景和價值觀有關。
而這些願景和價值觀,將決定我們的行為模式和對應態度,直接解答了我們所不了解的很多本能回應和幸福指數方麵的疑惑。
他山之石47:終極畫麵對泥水匠的人生影響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能清晰地幫我們看到願景的重要性。
說的是三個水泥匠,在同一個工地,都正忙著自己手中的活兒。
第一個愁眉苦臉,問他:“你在幹啥呢?”他腦子裏的終極畫麵是:一堆一堆山一樣的磚,一輩子看不到頭的不斷重複的砌磚的畫麵。其實你也曾有類似的疲倦,不是嗎?所以,他的回答毫無意外地充滿沮喪和抗拒:“你沒看到嗎?我在幹苦力!砌磚!”
第二個麵無表情,問他:“你在幹啥呢?”他腦子裏跑出一棟棟的房子,裏麵卻沒有一間是他自己的。替他人蓋房的人自己卻住不起房。他的心情也惆悵,不過好歹可以養活家人,也算安慰。所以,他麻木地接受這種命運的安排,他平靜地告訴你,他在蓋房子。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