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勝在誠懇直白(1)(1 / 3)

隨時隨地隨便誰

剛入社會時,就聽人說營銷無所不在。但怎麼個無所不在法,卻總是模模糊糊,不甚了了。很多東西,在你親自經曆和感受到之前,它真的就隻是一個概念,宛如鏡裏的花朵、水中的月亮,你大概知道它的存在,卻體會不到它的香味或皎潔。

直到十六年前那一次偶然的際遇。一位營銷界的老前輩,甚至沒有多費口舌,僅僅借用他的辦公室,帶我們走了那麼一圈,在他自己都未察覺的情況下,為我上了一堂最生動的自我營銷入門課。

這堂課,甚至影響了我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

這堂課,短短一小時。十六年過去了,當日的細節仍曆曆在目,甚至我敢說,這種記憶將延續一生。

這堂課,讓我深深地記住了這位老師以及他每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以至於,向英國友人介紹上海世博會海寶形象的出品源於這位老先生的時候,我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以至於,當我十六年後,再見老師,與他並肩坐在頭腦風暴的專家席上時,仍畫得出他的作品。

這位老師,叫邵隆圖。

我給想做好自我營銷的朋友一個建議:有機會一定要去邵隆圖老師的辦公室參觀一次。去得越早越好!

一次就夠了,你會立即就懂了什麼叫營銷無所不在。隨時隨地隨便誰,隻需站在那裏,無須太多言語,辦公室中的精髓自然而然地組織成了一個場域。你的入門課於潤物細無聲的各種細節中,自動完成。

是輕鬆愉快又受益一生的一堂課。

無法親臨的朋友,請借我的文字感受一下,那是十六年前了……

他山之石1:無處不在自我營銷的辦公室

當時剛參加工作不久,對營銷隻是略知皮毛,一次去朋友公司幫忙,恰巧他們要帶客戶去拜訪邵隆圖老師。之前看過邵老師的《智慧宣言》,心生仰慕,於是跟著去了。

那是一棟住宅公寓裏兩套打通了的單元房,不起眼的外觀。但從進門開始,你就一分鍾也無法分神,它以它特有的方式讓你主動成了一個參觀者和學習者。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在和你對話。

進門的“轉向”腳印

沒有設正式的前台,卻有一個類似導遊小姐的解說員,引導我們參觀辦公室。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地毯,上麵烙著兩雙麵對麵的腳印,中間寫著“轉向”,大家興致勃勃地先把腳放到順著我們進入方向的腳印裏,然後跟著轉身,再放到對麵的腳印裏,意喻“當我們開步前,請把立場一起轉向消費者”。我們平常總說同理心、換位思考,但很少有人這麼生動化地一進門就把這種概念通過你自己的一個身體動作強加給你。

智慧牆

門一側的玄關牆上寫了很多很小的字,旁邊放著一個放大鏡,我們本能地好奇,幹嗎把字弄得那麼小?到底寫些什麼?於是逐個去拿那個放大鏡,那些一行行散在牆上的小字就是些經典的廣告名言。比如羅斯福總統說的“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引導我們的小姑娘介紹說“如果這些字很大,你可能視若無睹,因為太容易看到就不努力去看了。可字很小,你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會拿起放大鏡去很努力地仔細辨認,這些字反而被記住了,有時候小即是大”。想想看真的非常有哲理,她說這麵牆被同事們稱為智慧牆。大家沒靈感的時候,都會拿著放大鏡在這裏瞄一會兒。

同舟共濟的間隔板

從智慧牆上抬眼,就看到了一艘木船。不是道具船,而是從海邊漁村裏拉來的船,被豎著對半剖開隻留下一側,用來放在原來客廳的位置做隔斷。取代了我們在一般辦公室裏看到的半高的木隔斷或者是有機玻璃隔斷。它用來隔開公共過道和客戶服務部的辦公區域,船身上寫著“目標一致,同舟共濟”。

把安全留給客戶

船頭掛著救生圈,提醒進進出出的人不要忘了帶上“救生圈”。也就是提醒任何策劃都別忘了危機預見,必須得有第二方案和備用方案。十六年後,我再去參觀邵老師的新辦公室,那個救生圈仍在,掛在一麵白牆上,上貼“把安全留給客戶”。試想,那種文化能帶給客戶多麼大的欣慰?邵老師沒有用立軍令狀的方式表決心,那個掛在一角的救生圈於無聲中已完成了表白。

畫裏有話

公司的創意部正對麵的牆壁上掛著三幅內容一樣的畫——半杯清水。有了之前的經驗,我們細細品味起來,同樣的畫配了三段不同的文字,分別寫著“隻有半杯水”“已有半杯水”“還有半杯水”。半杯水是客觀存在,在不同文字的表達裏,它有了完全不同的主動或被動的情緒。這就是文案創意的微妙所在。

邵老師自己的辦公室裏也掛著一幅畫。很簡單,一把大剪刀,上麵寫著“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經過剪輯的,所以沒有真相隻有片段”。這把剪刀我當時模模糊糊地記在腦子裏,多年後,我做了電視評論人,才深刻地理解那裏麵蘊含的智慧。

做領導的不能對經過加工的各種信息偏聽偏信。觀眾其實也一樣,看到的不會是全部真相。真相掌握在剪刀手裏,不在你的眼睛裏。我的一個編導朋友兔子說,她覺得最爽的就是後期剪輯,真的是她要誰正大光明,要誰遺臭萬年,全在於她保留什麼,對這些保留的順序怎麼排列。有時候,哪怕斷字斷句稍有不同,觀眾就可能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呈現。我想邵老師在房間裏掛這把剪刀是想提醒自己注意,要保持客觀,還原真相,要慎用剪刀,對得起廣告人的操守。